中国道教文化发展观要与时俱进

郑州风水文化吉元堂 2022-06-08 13:36 余信锋 撰写 浏览
道教尊奉的最高神仙就是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称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

中国道教文化发展观要与时俱进

(第五章)

    序言

地球上见不到无根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万物万事的生成过程皆有因果关系。杨筠松《撼龙经》中云:“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kōng tóng指仙山)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这里面所说的“须弥山”指的就是昆仑山,非佛教中所言的须弥山。昆仑山在地球上高大雄伟,是世界屋脊,她(他)才是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和老祖宗。全球所有山川江河龙脉均发源于昆仑山,具体来说是发源于昆仑山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所以帕米尔高原上的昆仑山就成为世界众山之宗主山。帕米尔高原是昆仑山的一部分,昆仑山又位于诸山大脉之中央,尤如人之脊梁所生出的四肢及肋骨,头部脊梁和四肢总共生发出五支大龙脉。昆仑山生发出去的这五支大龙脉在行走过程中不断地化生出数不尽的分枝龙脉,遍布世界各地。    

全球龙脉图

正因为昆仑山在地球上高大雄伟,她(他)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和老祖宗。古时便被看作为产生源气(生气)母体。由她(他)发祥而出,它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气脉从昆仑山向全世界扩展,所发端出的五支龙脉,其中三支龙脉向东方发展进入中国乃至亚洲、美洲(其中的北龙变为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朝鲜半岛,过海峡隐入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此为中国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白令海峡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请详见全球龙脉图)。

另外两支龙脉向西方发脉往欧洲延伸,此两条大干龙被称为西龙,进入西亚洲、中东、欧洲、奥洲、非洲;这两条西龙去处必然分枝劈脉,孕育出各级枝龙: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还有一支龙脉南下印尼、新西兰,去澳洲。

《中国杨公风水学》论断:“世界屋脊昆仑山”之母体生育出来的这五支大龙脉,每一支大龙脉都会孕育出不同的地理风水环境特点,不同的物产、不同的人种和思想文化风俗。关于人种和思想文化风俗集中表现形式就是四种植入人心的宗教信仰。所以,昆仑山向东所发端出的支龙脉在中国乃至东北亚洲东亚洲东南亚洲数千年以来形成了道教、佛教二大宗教流派与儒家教育思想文化体系。昆仑山向西方所发端出的龙脉在西亚洲(中东)、欧洲乃至美洲数千年以来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穆斯林),两大宗教流派。世界上这五支大龙脉自然生成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四大宗教思想文化,以及中国儒家教育思想文化体系,五大教派体系已经是各领风骚数千年了。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已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道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道教的炼丹修心,养生健体经文,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哲学道理极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文化,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道教以“道”名教,道士们对老子之道一要学习,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及“道”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在地阴中超脱,脱离地狱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尊奉的最高神仙就是三清道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称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位于三清之中。

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又称通天教主。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灵宝君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道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不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信徒只信奉耶稣基督(耶和华)天主一尊神;伊斯兰教信徒只信默汗麦德(安拉---Allāh)真主一尊神;中国道教是世俗化的宗教,道教尊奉的神仙是参照宇宙天星系,大地山川五岳江河湖海生气精灵系,历代王朝死去的忠臣良将系,比照着皇朝中各级官员所司之职务、责任、道德、法律来塑造的令民众敬畏而崇拜的楷模,这也正是出自维持皇朝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愿景,需要从人民心灵上建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为做人做事标准的教化风俗为目的,这方面可以从《道教神仙系》得到印证。道教庙观中供奉的神仙标准是什么呢?请参看:

第一、宇宙天星系神祇

太极大道星系神祇的管理者,是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又称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为万象之宗师、万星之教主。

中华太极文明,以甘肃至陕西一带为起点,先天八卦以此地域为起点的地脉、气象等,后天八卦为太阳系行星。先后天八卦重叠圈转,演绎天干地支,延伸为包含银河系大部分可见星系的文明图。紫微大帝在太极大道里,为掌握中华文明核心发展的北极星之最高尊神。

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宇宙智慧,保护、指引太极智慧走向幸福与光明,在中华古文明的流传中,应现为黄帝。

大道星宿神祇是宇宙亿万年智慧形成的光明意志、精神。这种有意识能跨越无穷时空、无穷维度的精神意志。影射到社会思维,群体能感悟,为社会长久所崇拜,其形象得玉皇诰命,就位星宿神祇。

道教经典中有述说:人的进化受气候、地域、阴阳、五行、天体、行星、星宿影响。当某区域时空星宿影响时,人居善位,得本命星宿美善之光引导,即自身和周围人群一切事物向美好发展。

大道星宿亿万,难能尽述,道教典籍里以北极星为枢纽的古中华文明神祇,大约分为三桓五斗二十八宿

道经称,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东斗主冥,西斗记名,中斗大魁,总监众灵。世人如果礼斗朝真,便可消灾解厄,增福延年。

五斗属紫微垣:

五斗乃东南西北中五方斗宿也,以北斗为主,南斗次之,再次为东斗与西斗及中斗。

北斗曰七元主掌解厄延生,计七宫:《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北斗七星又名为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南斗六星君与文昌帝君:“六司”,主掌延寿度人。第一天府星,为司命星君;第二天梁星,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机星,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星,为益算星君;第五天相星,为度厄星君;第六七杀星,为上生星君。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为文士智慧灵感创造之君。

东斗主掌纪算保命,计五宫:第一苍灵延生星君,第二陵延护命星君,第三开天集福星君,第四大明和阳星君,第五尾极总监星君。

西斗主掌纪名护身,计四宫:一宫白标星君,二府高元星君。三典皇灵星君。四将巨威星君。

中斗曰大魁,主掌保命。计三宫:第一赫灵度世星君,第二斡化上圣星君,第三冲和至德星君。中斗星君又称“大魁”,主管保命,计有三官。第一宫赫灵度古星君,第二宫翰化上圣星君,第三宫中和玉德星君。

二十八宿星君:

苍龙(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位星宿。

白虎(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位星宿。

朱雀(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位星宿。

玄武(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位星宿。

三台星君又称“三台华盖星君”。

上台虚精开德星君——司命主寿(天王星)。

中台六淳司空星君——司中主宗(冥王星)。

下台曲生司禄星君——司禄主兵(海王星)。

五行星君:

岁星(木星)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荧惑星(火星)南方岁星火德真君。

太白星(金星)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辰星(水星)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镇星(土星)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大道天系神祇的管理者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又可称为天皇大帝,天公,老天爷。在中华文明的流传中,应现为伏羲天皇。

道教典籍里,勾陈大帝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的天系最高神。管理天之运行。

值时众神:值年神、值月神、值日神、值时神、日夜游神、等等。

四季众神:东方青龙众神、西方白虎众神、南方朱雀众神、北方玄武众神。

龙府众神:诸天天龙王、

雷府众神: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冰侯雪主等。

法部众神:六丁六甲众神、

等等等等......

 

第二、大地山川五岳江河湖海的生气精灵系神祇

中国道教经典中,大地亿万生灵的养育者、保护者。大地阴阳之气的孕育管理者。为后土娘娘。

后土皇地神祇(后土娘娘、地母)。

地仙之祖与世同君镇元子。

五岳大帝(掌区域星空分野)。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龙神:江湖河川神。

山神:平原神、地方土地、地方花草树木神、地方畜牧神、地方农业神、地方水利神、海洋大帝妈祖、四海龙王等。

雷府众神: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冰侯雪主、六丁六甲众神、日夜巡海神等。

妈祖:道教典籍里,管理海洋的神尊,为海洋大帝。

妈祖传记:北宋(960年)福建莆田人,少年聪慧,慈念海民多难,立志护佑、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调节阴阳使天地祥和,善良正直,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解救危难,造福民众,诚感天地神祇。得大罗天‘玄微真法’。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十一岁时即名列仙籍,位列天仙。

北宋时,中华大地地龙出海以朝天道,地母、龙祖,雷府众神为妈祖慈悯所感动,聚大道法则与精神意志为其传承,天地神祇皆举荐,任龙神指挥使,牧海指挥使、雷府指挥使。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无数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功德渐圆满。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玉皇大帝诰命妈祖为海洋大帝,妈祖羽化飞升。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常见妈祖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千年来,道教和国家都有祀典。

四海龙王: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中有关于龙的来历描述,龙是现今宇宙生成时,智慧元气凝聚的精神,因为太极(请见上文太极目录。)建立,受玉皇之令成为保护太极生灵的神明。龙神的另一使命是保护太极生灵存在的环境不至于毁灭。龙神按职能,大致有天龙神、地龙神、海龙神等,有的地方龙神还兼财神的职能,都具有蕴育阴阳,转化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能力。

在道教典籍中:天龙神辅佐勾陈上宫天皇大帝、雷部众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天神行云施雨,阻挡能损害、毁灭太极的元素与灾害。

地龙神辅佐后土皇地祗、南极长生大帝、五岳大帝等蕴育、管理大地上各区域的阴阳、物产,管理山陵、江河、平原高地等,以及神仙、阴冥众生。

海龙神辅佐妈祖管理海洋生灵、是渔民的保护神。

四海龙王是奉玉皇大帝之命,辅佐海洋大帝妈祖管理海洋的四个神仙,东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西海龙王。

龙神的居住地,据道教典籍记载,在东斗星宿。并不是描述中的河流或海洋的龙宫。

等等等等......

 

第三、修炼成仙的神系神祇

大道神明,是修炼成仙的仙灵,在仙界功德圆满后,得到玉皇大帝诰命,成为大道管理者中的称谓。

大道仙灵成为神后,按仙灵修炼层次,分派其神职的神尊,是三元三官大帝

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玉皇大帝使文明智慧向着美善真的方向道路发展。天官大帝、帝官大帝、水官大帝在古中华应现为尧帝、舜帝、禹帝

道教经典中,仙分为先天仙真和后天仙真。

先天仙真,是现今宇宙未生成前的仙真和太极方法时就存在的仙灵,大多在大道九天界、大罗界,他们游历于宇宙中,在各种无穷的时空中开创各种的文明。

后天仙真,是太极形成后,各界功德具备,修炼成仙的仙真。

东王公、西王母就是太极大道仙真的管理者,保护者,使太极仙真升华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者。

东王公: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之称。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初次升仙得道之时,都要“先见金母,后谒木公”,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祖师(殿),就是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

西王母: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智慧精神与意志的化身,德配坤元,掌长生真气,是太极女仙之主。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元气,化育天地,陶治万物。

等等等等......

 

第四、大地冥界系神祇

在道教典籍里:太乙救苦天尊:在大罗天、九天界为青华大帝,在万千时空里,在冥界中,为救苦天尊,是为一切有灵众生救苦救难、消灾去厄、治病、消罪。挽救灵界的大道至圣者。即为第一任冥界主宰。十殿阎王皆为其显现的智慧力量形象。

南极长生大帝: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上古文明里,显化在陕西宝鸡羊角山,为炎帝一世(神农氏,也即是大庭氏)。道教经典中,炎帝一世(神农氏)在大罗天、九天界为长生大帝,玉清真王。在冥界为行政、管理冥界众生之主。为现任冥界主宰。

炎帝帝位传承到炎帝八世(帝瑜冈),天下道衰。于是黄帝显化,以传大道文明薪火。炎黄一脉相承,在道教古籍中,有黄帝为炎帝九世的描述。

雷声普化天尊:在大罗天界,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在九天天界,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实现元始天尊的意志,传播大道智慧,在中国古文明开端时,显化为黄帝。

酆都大帝:炎帝一世是现任冥界主宰,也可称为酆都大帝。

东岳大帝:冥界七十二司(相当于部委)掌管者,冥界的总理

十殿阎王:(太乙救苦天尊应冥界众生要求救化的十个法场与威形)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冥界生灵超升仙界的指引、教导者。

包公:冥界生灵超升仙界的护持者,检查官。

钟馗天师:打鬼驱邪,斩妖除魔,赐福镇宅。

城隍:人死后灵魂进入冥界的通道,管理的地方官,分为王、公、侯、伯等。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佐理亡魂引渡安息之事务。又是社神,能使地方兴旺、人杰地灵。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其下将、臣: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等。

等等等等......

 

第五、大道法系神祇

大道法系神祇,包含对大道各时空有灵生民的通达、救助、医疗、养育、指导、惩治、护卫、监管等的神祇统称。据道教神霄派《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载,管理中枢为大道九天雷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大道大罗天为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为星空之主。在古中华应现为黄帝﹚是雷府之主。在道教灵宝天尊为万法之师,九天应元雷声普华天尊为万法之主。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中著有《救苦诰》经文:“玉清天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道法万千,归根到底为慈爱、护佑无穷时空的有灵生命。太乙救苦天尊是大道在无穷时空闻声赴感的形象。是解救万千时空有灵生命超脱苦难的医护保佑者。

九天雷府有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九司,五帝、五王、五帅三十六将,二十四护法天君。

世间护镇山门,有道教护法监坛神灵王灵官及五百灵官。六丁六甲,是六丁神和六甲神的合称,其神十二位。为道教的护法神,道经中说,他们最初是真武大帝的部将,经常与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等历行风雷,制伏鬼神。

道教五营:

东营 张基清将军

南营 萧其明将军

西营 刘武秀将军

北营 连忠宫将军

中营 李哪吒元帅

六丁神兵神将:丁丑神赵子玉、丁卯神司马卿、丁巳神崔巨卿、

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张文通;

六甲神兵神将:甲子神王文卿、甲寅神明文章、甲辰神孟非卿、

甲午神卫玉卿、甲申神扈文长、甲戌神展子江;

南天门有四大元帅三十六天将等。

马元帅(明朝将领马芳)又称华光大帝

赵元帅(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

关元帅(关羽)

北天门有天蓬元帅、天猷yóu元帅、翊圣元帅、真武元帅、三十六将等等。

通达之神有四值功曹,为道教所信奉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小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作为玉皇大帝的下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人和神的功绩,同时也是守护神。 根据道家的说法,人们所有的祈祷文在焚烧后,就是由他们呈送给各位大神的。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斩妖除魔督察各界的有玄武大帝、王灵官等。

驱疫之神有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等。

等等等等......

 

第六、历代王朝死去的忠臣良将系神祇

中国道教遴选出来的人形化神祗,必须具有忠于国家的,爱护人民的,有研究发明创造的,为发展经济,除恶扬善的,或为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中国道教对神祗向理性发展有了极大的贡献。中国道教内部,各个教派所尊奉的神祗,皆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所需求,皆是为各级层人群所敬仰的人物,而归纳塑造出来的神祗,人形化神祗最具有生命力、流传最广、盛行时间最长。

先天道圣,造化阴阳,开天辟地,开拓无穷时空胜景。无数道纪中,后世道士学道传德,功德圆满的圣贤多不胜数。一本道教词典就有几十万仙民。因此,传德系希望大家多标记些较为人熟知的中华圣贤,且不讳名。

:尧帝、孔子、

:禹帝、关羽、

智:

信:诸葛丞相、

孝:舜帝、曾参、

悌:

忠:岳飞、习珍、

廉:包公、海瑞、习温、

明:胡瑗、胡安国、胡宏、

耻:周处、

勤:

勇:张飞、胡宗宪、

敬:

恕:颜回、

谨:江革

俭:

友:

慈:

和:

公:江元仲;等等等等......

历代王朝死去的忠臣良将系列之一部分,仅举例:

六十甲子太岁:古称岁神,又称太岁星君。职能:值年太岁,掌握本年岁的人间祸福,他们“率领各神,统正方位,斡运时序,总岁成功”。

太岁共有六十位,由斗姆元君统御:

甲子太岁【金办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将军】;

丁卯太岁【沈兴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将军】;己巳太岁【郭灿将军】;

庚午太岁【王清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将军】;

癸酉太岁【康志将军】;甲戌太岁【施广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将军】;

丙子太岁【郭嘉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将军】;戊寅太岁【曾光将军】;

己卯太岁【龙仲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将军】;

壬午太岁【陆明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将军】;甲申太岁【方杰将军】;

乙酉太岁【蒋崇将军】;丙戌太岁【白敏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将军】;

戊子太岁【邹镗将军】;己丑太岁【潘佐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将军】;

辛卯太岁【范宁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将军】;癸巳太岁【徐华将军】;

甲午太岁【章词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将军】;

丁酉太岁【康杰将军】;戊戌太岁【姜武将军】;己亥太岁【谢焘将军】;

庚子太岁【虞起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将军】;壬寅太岁【贤谔将军】;

癸卯太岁【皮时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将军】;

丙午太岁【文哲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将军】;

己酉太岁【程宝将军】;庚戌太岁【倪秘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将军】;

壬子太岁【丘德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将军】;

乙卯太岁【万清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将军】;

戊午太岁【黎卿将军】;己未太岁【傅党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将军】;

辛酉太岁【石政将军】;壬戌太岁【洪充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将军】。

 

第七、道教的世界观

近代道教的世界观。人生苦短,人们信奉道教,认同道教有什么利益?道教能帮人做什么?能达到什么程度。

1、自身现在利益需求 = 健康没病、强壮。有知识、理性。优秀的个人生存基础。趋吉避凶:

道教知识------水几于道,万物并作,吾以观。这句道家经文释义:《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终身不危殆。危乎殆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以柔情似水,亦可洪水巨浪滔天。

道教仪式(太极拳、中医、食疗、坐忘、内丹。)能做到调节自身身体健康、调节情绪、放松精神。

道教神明、龙神能做到的(帮助人调节精神气,从而趋吉避凶)。

2、未来利益需求 = 物质丰富,自身快乐自在,子孙快乐自在:

道教知识(守中,随心所欲不越矩)。

道教仪式(环境风水、道士举醮、设坛念经做法事)。齐家之论。

道教神明、龙神能帮助的(传道系神明、玄皇、灵宝系神明各种相助)。

3、社会国家治理需求 = 社会安全,风俗良善、物质发展空间广阔:

道教知识(先人有安定生存环境,地域风物兴旺。)

道教仪式(祭祖、各种救苦大醮、举荐大醮,)。

道教神明、龙神能帮助的(预警、平息天文灾害、气候灾害、地质灾害)。

4、民族强盛平天下需求 = 为民族、国家、人类共享和平富裕生活,千秋万世永铭记光辉事业。死亡后灵魂能在安详的境界里无损快乐地永存:

道教知识(各种经典):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有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环境风水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道教经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

道教仪式(罗天大醮等):罗天大醮,是民间常见的醮祭中,格局、含意、祭期最大的醮典,当属罗天大醮,《云笈七签》谓:八方世界,上有罗天重重,别置五星二十八宿。醮,本指道教的一种隆重的祭天神的仪式。后泛指各种消灾求福的善举。

道教神明、龙神能帮助的(预警、平息人文灾害、文化消亡、文明毁灭、保护民众趋吉避凶兴旺繁衍,国泰民安)。

5道士需要做什么

①、破除轮回迷信。

②、敬龙承龙,与龙神沟通。使民族文明不至于被毁灭沉沦。

③、与大道神明沟通。使各地人民幸福繁衍,祈祷国泰民安。

④、理解天时地利与各区域人文,参赞天地阴阳循环,参育各地域兴旺勃发。

注明:凡是网络小说杜撰虚构仙魔表,都不是正统道教。

 

第八、道教存在的意义与任务

一,提供未来灾难信息,祈禳消灾:

集全教之力,各省市道观之力,为国主,为中央决策层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提供中国国内、世界各地的天灾(飓风洪水等)、地震(山崩地陷等)、海啸、人祸(防恐、防爆、水火险情等)信息。

这就需要认识到为什么有时预测得到,有时预测不到,有时能救,有时救不了。

天地灾难有几种?

1、地球受各种外力,地球自身板块的运动。

2、一个区域生存环境恶化,气机混乱,生灵意志险恶。众神避位。

3、龙神、天神在运行阴阳,护卫蕴育地球生机时,自身威力散布的遗落。

4、大地上生灵受天龙、天神遗落灵气修为有小成,没有秩序地上升天界。

这需要重新认识龙神的存在。(龙神是天地众生灵生存的保护神。那么道教道士应该了解为什么龙神、大道神祇会在灾难发生时不护佑人们,怎样的心态精神和龙神沟通,跟随龙神,向龙神祈祷消灾解难。这需要消除西游记、东南北游记、封神演义、老版岳飞传等数典骂祖、宣传践踏人道尊严的轮回、奴化贬低中华民族的书籍影响)。

二,提供人从何处来,要做什么,往何处去的解答:

1、这需要全体道教道士在意识形态上重新认识道教神系。

2、人从父母精血而来,内含一点生存意志,智慧本能,这是大道蕴育,环境养成。而非轮回的产物。

3、认识人死后存在什么地方,存在形式是什么,空间有多大,时间有多长。

4、认识冥界的社会架构,仙界的社会架构,神界的社会架构。

5、进而找到人道与冥界、仙界、神界的愿景的共通点,找到能发扬光大,能持续发展,能使中华民族更好更快更进步的方向与道路。

6、辩证地解答人生出现的各种情况与应对方法。

二,在医学、药学、养生学,祈禳上服务人们做到更好:

1、使人精神上宽慰,从容。

2、使人身体上和谐、解放。

3、使人身体健康,强壮。

4、使人长寿。

因此所思,建议中华道协,各地道观,最好成立三部九监。

1、钦天祈禳部

钦天监,查各地天文历数风云气象。

钦地监,查各地地理人情、地脉走向。

钦星监,查、宣各地生产安全,发展安全。

2、神道举醮部

人道举醮监(祈福消灾等)

冥道举醮监(城隍社稷管理)

仙道举醮监(典籍、文化宣传等)

3、医药养生部

公益监(与地方民政、养老院、孤儿院、残联、福利、就业等挂钩。)

养生监(太极拳、邀请中医巡诊,心理医生巡诊。中成药中草药制药等。)

旅游监(废除所有道观门票,严管观内推销高香,维护治安。)

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道源圣城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圣城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宫观介绍道教创始人天师神明,宏扬道家经典文化,提倡太极养生、道家养生、中医养生等,力在将道家思想发扬得更大,传播得更远。

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中岳嵩山东麓中岳庙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

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公元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

中岳庙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110)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

中岳嵩山中岳庙,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经过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一、中国道教派别

    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黄老道家,是东周先秦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

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尊崇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早在东汉时期道教史上张陵(一名张道陵)、张衡的天师道;张修、张鲁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等,都定名为早期道教的创始人。

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

故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据历史记载,道教分立宗派,实始於宋元之间。

符录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派,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陵(张天师)传道的精髓。符录包括符录和斋醮二部分;符录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

斋醮是道教的祭祷仪式,有些场面非常宏大,展演出道教的音乐、舞蹈和文学内容。

据学理分派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派则有文始派(关尹)、冲虚派(列子)、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老华山派(陈抟老祖)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派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清隐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天心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道教的政策改变和扶持,一些正统道教的分支也在逐渐发展壮大。总而言之,中国道教的派别众多,普及面广泛,林林总总,在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了。

 

二、道教的名称来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帝、老子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画卦、周公演卦、孔子编《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易经》是由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即《十翼》,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的思想文化一则起于《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不是“太上老君”》这本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三、道教的基本教理教义:

道教讲灵魂,其实,灵魂并不可怕,人死的时候,神识会变为中阴身,即,未投胎之前的面目,建议看看《中阴身自救法》《西藏生死书》等经典,请区分!祝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教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不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道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道演绎而来。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得道成仙。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民间世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的幅度扩展,就是信徒阶级也因此而增广。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土地神、五方财神、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道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 “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在道经中说:德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认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中人 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 “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 ”“精气神”“天人合一”等作为处事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道德经》里所说的“上德”、“玄德”、 “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从不居功者为“上德”,天地对万物抱着听其自然而不主宰者为“玄德”,能将正义之事坚持而始终不变者为“常德”。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义”。必须理解,所言“无为而无不为 ”,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现象和所发出来的作用。

 

“清静”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经》中所说的“无形”、“无情 ”、“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 道教的修养工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 ”,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和 “无为”本是两个相类似的概念,道书中所说的“清静无为”,纯是道教中对外使用的一种“术语”而已。“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有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对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只有“创造自然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时下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作为,就是合乎天地人自然规律发展道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的释义: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行为;的释义: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柔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其“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比如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辨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该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深远;六要言而有信;七 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抱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一”是指“道”的宇宙本体所说,“抱一”是指“混然一气”而言,是说道教最基本的修养工夫。如果这个功夫能在“静心修养”时做到 “神气混然”的境界,对于修养工夫的收益就更大了。

 

“寡欲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认为:对于“人 欲”的节制,尤其是在修养方法上,显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修养工夫上,人们能做 “寡欲”是有好处的:若能做到“无欲”为最佳。

 

“精气神”历代的道书在讲修养方法上,总是离不开其“精气神”的研究, 并且认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乃是顺则生人”;能把修养工夫做到: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便为逆则成仙。”就修养工夫而言,这“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上乘修养工夫所讲的都是“先天”,所说“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说“元气”非呼吸之气,所说“元神”非思虑之神。这也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对愿意学道的信徒们来说,是应当做认真研究的。

道家论人体精气神研究元精、元气、元神修养方法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精气神学说,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在探索生命奥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整体生命观。

道家在养生与长寿的修炼方面,是很有造诣的。道家将人体中的生命能量归纳为精、气、神三种物质要素,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道家论述的“精气神”学说,起源于先秦时期,在西汉以后被“元气学说”所同化,在宋代进一步发展为理气论。精气神学说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不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有形物体,还是运动于有形物体之间的无形的极细微的物质,都是气的存在形式。而精,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故《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神,则是指自然的种种变化及其内在规律。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之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故后天之精可涵养肾中之精。但道家认为,元精并非肾所藏之生殖之精,故强调“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交感之精。”

精具有多种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精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2、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3、生殖作用: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入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可高度概括为升、降、出、呐四种形式。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呐,即由外向内。在正常情况下,事物的稳定都是通过升与降、出与呐的动态平衡维持的。

气的变化称为气化。这些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如动物之生、长、壮、老、已;植物之生、长、化、收、藏,无一不属气化之列。而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的形气转化也属于气化。气化,是永不休止的。气机和气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通过气机才能产生气化,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气化也就停止了。故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气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引起世界的万事万物也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具体表现。

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管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因此中医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恢复气机升、降、出、呐的平衡。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之根基《黄帝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畜。《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确神藏心中,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的说法。

从气功学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景事物而逐渐形成发展,又称为“识神”。“欲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气功锻炼就是通过收敛识神而解放元神,以发挥元神的潜在作用,故说:“炼神者,炼元神,非思虑欲念之神。”

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只有水谷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人的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人的身体状况必定会反映在神。当身患疾病时,神受到侵害,就会出现种种异常状况,如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不知人等。所以临床观察病人的神,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鉴于三者间的互相关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先生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正因三者之中神为之主,故气功修炼强调“调心”。如张伯端先生著《青华秘文》力偶“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并说:“金丹之通,始终以神而用精气者也。”因精为之基础,故固肾强精为“筑基”之要。因气能化神,气能生精,故又以养气力本,正如李东垣先生所说:“气子乃神之祖,精力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代以成精,积精以金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脾胃论·省言箴》)。马丹阳真人也十分重视养气,故强调说:“学道者无他务,在养气而已”《丹阳真人语录》)。由此可见,精气神三者名而为三,实而为一,散了真子有“大药三般精气神,天然子母互相亲”之说。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故张介宾先生说:“精气神唯道家言之独详。“汉末《太平经》以精气神为“三一”。晋·葛洪《抱朴子》提出“三一之道”为内修之要,后来经施肩吾、晋道成等人具体化为“存三守一”之道,而成为内丹本的练功要则。“存三”。指意守精、气、神所会聚的上、中、下三个丹田部位;“一”。即指肾或下丹田,《道枢,修真指要篇》曰:“肾中生气,心中生神,神气交而为精,精气住而还下。于是上存其神,中存其气,下存真精,三存既毕,则守其一在于丹田”。

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尤其内丹学广泛吸取儒、道、佛及中医学、天文学等有关理论,结合炼养实践,深人地阐发了精气神学说,使其日臻完善,成为中华气功学传统理论之精华。道家炼养,以精气神三者为本,故精气神又有“三宝”。“三奇”。“三业”之称。其实,一切气功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啬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宗旨就是通过气功锻炼以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内丹术以精气神为内炼成丹的药物,有“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心印妙经》之说。内丹术派别虽多,但其中心都离不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紫清指玄集》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因此所谓炼成“内丹”。也就是人体精气神的充盈,正如《黄庭内景经》所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别,但先后天两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故内丹术虽强调炼元精、元气、元神之先天“三元”。但实际上皆从后天精气神入手。固精节欲以聚元精,调息服气以培元气,收敛识神似现元神。只有如此,才能渐见先天“三元”。故《还真集》说:“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若练功至先天三元尽现,则又能更使后天的神全、气足、精固,故刘一明《修真辨难》说:“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先天之气,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内丹理论认为,人出生之前,先天精气神相互团聚,是一种“三元合一”的状态,内孕强大的生命力;人出生后,后天的精气神是由团聚状态解体而一分为三,它意味着耗散。内丹本的锻炼要则,就是使精气神由后天的耗散状态,复归为“三元合一”的先天团聚状态,此即所谓“返本还元”。

精气神学说的现代研究 其学说虽然是古代的整体生命观,但现代有人称其为“生命科学的核心”。有的学者从针灸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气功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整,尤其是直接影响垂体------肾上腺------性腺的分泌,来调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达锻炼精气神的目的。曹福崇氏认为,以精气神为药物的内丹术,就是发挥以性腺甾体(甾zī,有机化合物的一类,胆固醇和很多种激素,如性激素称为甾体)为基础,以肾上腺为中轴,以下丘脑垂体为核心的太极轴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动力作用,内丹药物精、气、神的成分是明晚的,而所结之“内丹”就是体内血循环中的甾体激素,并进行了体外炼制,经临床试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有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复杂臣系统。吴邦贤氏即基于生命物质的“实体一场”二象性假定,提出这一论点,并指出“气”在人体中可能有“序参量“的作用;“神”是人体的功能,狭义的“神”是经过大脑“精------”系统处理的信息,它有物质载体,可以反作用于人体,也可能作用于外界,由此出发可进一步探讨中医和气功原理。吴氏引用不理论物理的概念,明确指出“实体------场------功能”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生命,这与“精、气、神”生命三大要素相应,因此人体应视为“精------气------”三位一体的巨系统。

 

“天人合一”“天”对远古时代的先民来说是神秘莫测的,人们把昼夜、冷暖、四时的更替,自然灾害及环境因素的变化,与其生活、生产的利害吉凶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认识、掌握“天”的变化,实现适者生存的理念。易经的实质内容和目的,就是能认识和掌握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天”就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云、露、甘霖等自然之象的统称。

“地”是指山川、草木、荒原、河流、江海、湖泊、沙漠、土地等的统称。

“人”是指客观存在的具体人身,又指与人相关的人事活动。易经的学说是宇宙的整体观,是天、 地、人三者相互关联与相互感应,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道家论“天人合一”的目的,是教育人类学会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情,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淮南子·天文训》是迄今看到的对它的一个最早的哲学上的解释:“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天地人法”阐明人是万物的一部分,人须顺应自然规律——“道”这一世间真谛。

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实践证明,人类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制造出机器以来,人类为了生存的更好总是在不断地利用机械化工具攫取矿产资源,修建宽广快速道路,建立工业城市,这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改造、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物质财富的提高。

工业革命的确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生活便利,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工厂烟囱林立黑烟滚滚,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严重污染着大气层;化工厂之类产业废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大小河道、地下水,严重破坏了地球自然生态环境,随之而来的是严重地危害着人类身心健康!人们常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认为改造的对人越有利越好,往往不顾及地球的自然平衡关系,不断地引发各种大自然天象异变所发生的飓风,地震、海啸、暴雪、冻雨、雾霾、地球气候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农业经受着旱涝不均等重大灾害!人类应当警觉了!人类不可自毁地球家园!

人类应当学会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改造自然,避害趋吉。《周易·文言传》说:圣明德备之人(喻指,高层决策的政治人物们),其德性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合,其施政与四时顺序相合,其吉凶与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相合。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而动。“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境界。《易经》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的或外在的东西所造成,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总的来说是阴阳的互动、交感的结果。我们应在“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之中顺天、敬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充分发挥人类的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人类社会。人类时刻都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生存和繁衍,倘若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被破坏,人类就会遭受重大的灾难。“天灾”或者“人祸”,是破坏人类生存的两个主要因素。人类应该正确认识宇宙,正确认识自然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自己,使人类特有的创造力去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类科学进步、社会进步和道德观念进步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将起到一个重大的支撑作用。

《易经》包含着最早的宇宙全息律原理,八卦符号就是一种全息符号,可以说是全息律最早的表达方式。道教尊奉的太极图、八卦图浓缩着宇宙的重要基本规律。如宇宙阴阳运动互根规律,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及阴阳平衡规律,是宇宙运动规律的全息缩影。因而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相吻合。

一、世界各国高层决策的政治人物们应该高度重视修德养民。《尚书》曰:“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易·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卦将井人格化,通过对水井养人美德的描述,指出执政者应当修养自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惠物无穷的道理。古时人们从井中取水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井便被赋予无私奉献的精神。古代的村落虽然可能变迁,但是井一直在那里,不会被迁移,井又被赋予永恒、持久、稳定的含义。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学习井的这种精神,才能真正服务于民。《易·井》:“汔至,亦未繘井(繘 用绳汲井水),羸léi其瓶,凶。”孔颖达《周易正义》:“虽汲水已至井上,然梗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瓶而覆之也。弃其方成之功,虽有出井之劳,而与未汲不异。喻今人行常德,须善始善终。若有初心而无终德,则必至凶咎。”村邑变迁,井却不迁移,没有得失。来往的人们从井中取水,井是无私奉献的。但是在取水的过程中,汲水瓶快到井上却还没脱离井绳时,却被打破了,说明做事不善始善终就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行政管理者要具备井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修德养民,且做到稳定恒久,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不仅要有好的初衷,更要监督好各级机关,以使其在执行过程中有效地贯彻落实,善始善终,这样才能使英明的方针政策发挥出最大地管理绩效。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顺应自然,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因此,人应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才能保持人性的完美,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庄子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面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的苦难,人间的不平和强权者的卑劣!庄子提出:许多人被过于膨胀的欲望所迷惑,狂热地追逐名利,一生为“外物”所役所累,成了名和利的奴隶。庄子认为,这些人犹如“以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人为物役”的结果,得到的十分微小,损失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人性人格的伤害或扭曲。所以,庄子指出,人的心灵是自由的,不要让外界的干扰蒙蔽了自己;人生本来就是幸福的,不要给它加上太多人为的枷锁。

庄子一生贫困,只做过史称“漆园傲吏”的宋国漆园管理员,在天下大乱之时,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不久便辞官隐居,远离政治,远离官场,远离繁杂的社会事务;庄子可以从容地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来观察世俗生活,并提出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这是庄子的世界观,也是他的生存观。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为道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章,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书中的“庖丁解牛”、“朝三暮四”、“鼓盆而歌”等故事尤为后世传诵。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道”演绎而来。“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得道成仙。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的幅度扩展,就是信徒阶级也因此而增广。

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将道教规则演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四、教文化对中国人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的教育向善作用和文明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哲学,是传统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瑰宝。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一种哲学、一种文化脉流对现代社会还有影响和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它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及社会意义何在?在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社会中,道教的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和社会习俗等;道教还创造出很多物质有形性文化,诸如道教的器物,大多已成为文化遗产;道教的载体——道观宫殿庙院也成为当今社会旅游的一大聚焦点。对于非物质无形文化,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军事、武术、中医药学、养生学、心理学、预测学、建筑环境风水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而道教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更多则是在精神与哲学层面需求而不断发扬光大。

每一种宗教从诞生伊始,都尝试着给予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构建—套学说,为人们创建一种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理论解说体系和身体力行的人生行为规范。随着时代变迁,人类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各大宗教都随之升华或衰灭。道教作为华夏大地上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自然也受到本土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它又反哺本土文化。难怪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纵观道教发展历史,可以这样认为,它从两个层面对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

1.民俗、民生、文化方面。比如,我国几乎所有的民俗节日(传统节日)都与道教信仰的内容有关。甚至连“道德”这个辞汇也源于道家,类似的印迹俯拾皆是。

2.哲学层面。它独特的认识论(世界观)、自我体悟式(甚至超验式)的思维方式及其精妙绝伦的结论,都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比拟的作用。比如:无中生有。已为科学发现所验证;又如:阴阳互易,对立却统一与和谐共存的认识论,这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着血缘上的深厚联系;再如:“无为而无不为”,这与古希腊“我要”或“我想要”的哲学截然相反,“我不想要”但“我真想要”,这种不同的智慧早在二千年前就初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分野,为后来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埋下了伏笔,也注定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现而今,中国社会的时代弊病。略去政治经济等方面外,最让人忧虑的是信仰缺失,道德失落,功利思维与浮躁心态泛滥。社会的富足是空前的,同样道德失落也是空前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实出发(事实求是)用道教思想的精粹与现实结合,从新的历史角度对道教思想精粹加以阐发诠释,使它能赋予人们新的生命与人生意义。认真领会“道”的智慧和“德”的修养的阐述,对于现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对于不甘平淡的焦虑人心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认真体会道家思想从事物流变、从全局、辩证地认识世界与人生的哲学思维,这对于培养人们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都富有积极意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进一步阐述这个道理。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完全是顺其自然的无为而为,从不刻意表现出“德”,也从不自认为是秉“德”而为,这种自然的作为才真正体现了“道”的特征。

在道教的思想内核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正向精神与观念值得弘扬。比如,道教虽然在理论上强调“仙道贵生,无量渡人”,在思想上却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西升记》),人的生死存亡、寿命长短不是由上天来决定的,也不是仙鬼所决定的,而是完全取决于自我的意识与修为。鼓励人们不屈服天命,要循道修炼性命,争取长生……即便是坚信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也需要有这样不屈服的追求精神。又如:道教所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地是双重的,首先是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要按照教义建立一个和平、无争、平等、共有的太平社会。“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太上感应篇》),视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为至亲,这种理想世界和境界不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地球人是一家升平社会吗?

 

五、道家“道”术适用于企业管理

道家奉行的“道”究竟是什么?

答案:道教奉行的“道”即,朴素唯物辩证法核心思想依据《道德经》而言,道大致有三种理解,一为形而上学的道体二为一种最根本的規律三为人行事之准则(即「德」)。道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道家思想精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去认识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复杂事物,搞生产,做工作,过生活就会事半功倍,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道德经》可堪称是一部中国远古时期遗存下来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经典哲学著作

1、“道法自然”。順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天地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釋然——当然——怡然”。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体現处世的态度:平和、寬容、自然。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不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知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

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清静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不断地翻动);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国者不可煩,煩則人劳,撓則魚烂”。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翻把事情搞糟。

嚴yan子陵:“宠辱不警,去留无意”。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做事情,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适中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老子曰: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就是说: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或合作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或合作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毛泽东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国藩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9、治人事天莫若穑(音庄稼)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10、“正言若反·福祸相依”。大自然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式的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都完善的保留下来。特别是社会风俗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现象和意味。“因为肉体生命必须仰赖物质资源的提供才能生存,人的物质消费来源于社会生产,这是与动物来源于大自然的提供所不同的。人是通过社会生产来把自然资源拿到手的,所以,社会生产对于人来说就是物质,只不过不是第一层次的物质,而是第二层次的物质,人是活在第二层次物质形态里的动物。社会的职能就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要完成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就要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系统,物质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人通过生产来获得物质,物质就以淹没精神来做为报复,为了获得物质,人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物质的属性,学习科学技术,投入劳动时间,人的生命原本的意义就渐渐的被物质蚕食了,肉体和精神原本的生活就被获取物质的体能和精神的支出取代了。所以人的生活衣赖于社会,没有社会,人就不能有物质的生活,更不用说精神生活了。

 

11、道教阐释人的精神生活范畴:

什么是人的生命的精神生活呢?如同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那样,精神生活是个体精神的独立形态,自己的生活精神状态。如同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氮磷钾才可以生长,但它本身却不是阳光水分氮磷钾,相同的阳光水份氮磷钾却可以长出千万种形态各异的植物来。因而,精神生命是与社会的物质提供系统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独立的东西,既不是它的表现,也不是它附属,如同个人的存在原本超越这样或那样的主义一样,精神生命的形态是超越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系统的。它是一种个体生命对自己存在意义理解的状态,是他以为他是以这个意义在活着的一种理由和精神状态。它源于人固有的自然属性,却以千姿百态的样式在展现,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生命体,有参天的树木、有顽强的小草、有娇艳的花朵、有苍劲的青松、有浩瀚的大海、有挺拔的山崖。

比如,一个笃信佛教的人,看起来他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吃饭睡觉,但他的精神生活的状态却和那些其他人大为不同,他坚信他现在是在为来世活着,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出自于这种精神状态。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她的爱情而存在,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将自己的全部灵魂和她所爱的人完全的融合。

人是一种具有超然精神属性的动物,这种精神属性具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人生最根本的课题不是如何获得物质来源,而是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一个具有如此超然精神属性的生物,很难让自己处在一种不去思考自己存在意义的状态下完成由生到死这个过程的。而对于这一状态的思考的展开,就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人的田园世界,这个田园是人最具虚幻的,又最真实,最隐秘却又最诱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田园里的一株植物,人们获取物质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人们活着的目的却是让自己在这个田园里长成一个自己愿意长成的样子,在自我塑造,自我欣赏和自我鉴定的状态中,完成自己的生长过程。因而,它是人自己的意义,也是人生最根本的意义,是人真正的真实世界。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精神生活文化和秩序文化的区别:《庄周梦蝶》的故事中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这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这个故事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白话文释义:有子说:“为人处世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反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那是很少发生的事。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反而喜欢造反作乱,那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君子致力于追求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树立起来了,大道的最高境界也就出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不是仁的根本呢?”)                  比较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庄周梦蝶》的故事与社会秩序无关,讲的是他活在一种状态中的感觉,庄周的这种思考和感觉,对后世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影响很大,如人生如梦的生活态度,有无共通,物我一体的感觉和境界。

而《论语》中的这段话就完全不同,与生命状态的感觉无关,讲的是一种处世哲学,劝人们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整个全人类而奉献。所谓“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顺自己的父母的人,必然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就很难做到爱他人、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是治国的根本策略。

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这就是说物质与精神虽然是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但是二者却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六、中国道教对于不相信道教的人们,以及对于异教徒的态度是怎样的?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000余座。

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本土宗教,自然也受到中国地理山川江河湖海自然环境生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难怪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教!”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尔想注,基本上公认,道教的产生由《太平经》和《老子尔想注》二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一个宗教要形成,必有相应的组织(教团),以及信众,而三国时左慈、甘始、葛玄并无教团,实际上并非是道士,还是古老的方士。到了东汉末年才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那时,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与基督教、穆斯林教创立时间相差无几,哪个是一个产生圣人的时代)。东汉末年张角,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太平道的创始人。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 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事奉黄老道,他在传道的过程中,是一个善道教化的大贤良师,他以黄老善道教化天下。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张角为太平道的总首领,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亦为太平道的首领之一,创立太平道教会;张道陵创立天师道教会,太平道设“方”为教区,全国共设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总领其事。当初,太平道的宗旨是夺取天下,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大家都不知道,就不多说,这导致东汉统治者对道教有着严重猜忌,严酷防范。

张道陵为天师道的总首领,设“治”为教区,设二十四治,用道籍取代朝廷的户籍,用道米税取代了官府税收,道民称鬼卒,道官称鬼吏,治首称祭酒。各位请注意,这教区制度,和天主教伊斯兰教根本无异,也就是说,是道教一开始,是一神教政教合一模型。

天师道是不是清静无为呢?它的组织体系,是奉老子唯一神,建立天庭,有二个宗旨,一就是伐山破庙,二就是革天之命。伐山破庙的意思就是消灭异教徒的庙宇,砍杀异教徒的神灵,甚至祖先都在镇压之列,《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第三卷有“收葬送冢墓鬼”、“冢墓之鬼”两节,大家可以观之并且本文所说的道士受箓,更是“黄赤内箓”有内容,并非是我虚构革天之命是当时提出,“灭六天故气,立上清之天”,要讨伐“五帝”、“皇天上帝”,其矛头直指周代祭祀开始的“皇天(昊天)上帝”因此本书里伐天,并非我虚构,是真实地球上出现的事,更明确的说,道教自一开始,就是武装到牙齿的战斗组织,和“清静”没有丝毫关系。

教团的毁灭和方士的再现,黄巾起义后,太平道全灭,统治者对道教这种武装到牙齿的宗教非常猜忌,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张鲁虽识大势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但曹操何许人也,立刻将天师教连根拔起“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和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而张鲁第二年就“病”死,天师这称号就基本泯没,虽记载上第四代张天师为张盛,但自张盛后,到宋朝,总七百年,没有听说过张天师出现,里面含义大家可以想想因此天师教的祭酒纷纷南逃到吴国,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基本上都在吴国范围内。

也许一开始,天师教的教团在失去了教主张家之后还有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魏晋的统一,进而皇帝对天师教的极大戒心以及打击普及到全国,天师道组织涣散,不断萎缩因此各个流派,就再也忍不住了,开始独立现在的许多道教思想,很大程度来源于上清派,包括现在熟悉的原始天尊上清派的祖师魏华存,本是天师道的祭酒,举兵叛主,造神原始天尊,贬低老君,得以自立,有段时间,甚至认为天师道是“三张伪法,当以革除”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这一道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上清(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当时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

到了宋朝,道教各宗派有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原本分裂甚至仇恨的各个道教在生存的压力下,渐渐合流,形成了三清体制,并且玉皇大帝在这时出现了,这是和宋朝统治者的交易,宋朝支持道教,道教立宋朝统治者的祖先赵玄郎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总共只受到朝廷二次册封,都是宋朝第一个宋真宗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其次是宋徽宗,又上:“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这昊天就自周代开始祭祀,延续到清朝供奉的华夏至高神。天下人认为宋徽宗自称“玉皇上帝”妄自尊大,轻薄百姓而触犯忌讳,这才构成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面对上清派自立,张天师在历史上消失,天师道一蹶不振的格局,北方寇谦之,称受命老君,继承道权,建立北天师教,其主要内容是取消二十四治教区,废除教团管理体制,一度成为国教而发展壮大,但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取消了“体制”,使天师道从一个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性质的教团,变成了完全依附在皇权上的散沙,生杀予夺尽在皇权一念之间,因此很快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葛洪的丹鼎道派,更是影响很大,基本上使道教从有组织、有力量、有政治影响力的体制,变成了一师一徒的体制,因此自废武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而现在许多同学的观念,清静无为,师徒单传,都是这时开始。

每一种宗教从诞生伊始,都尝试着对宇宙观和人生意义构建—套学说,为人们创建一种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理论解说体系和身体力行的人生行为规范。随着时代变迁,人类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发展,各大宗教都随之升华或衰灭。

因为自从魏·晋统一,乃至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失去了广泛组织民众的政治环境,道教在社会上的政治影响力就每况愈下,历史上虽有一些皇帝扶持,但总体上说,道教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小,皇权统治者非常乐意看到上百种流派,形成一盘散沙局面,再不能够对皇权构成威胁。自此,道教信守的清静无为,都是在皇权对道教使用高压政策,冷酷打击形势下滚滚人头落地逼出来的!并非道教一开始就是这样温顺。所以道教就没有了异教徒的概念,大道三千,寻的是自身超脱,信不信我道教是你的事情,不要打扰我……升天……

道教门派众多,从修炼方法分有炼养和符咒两大派别。现在有名的就是南龙门派、北正一教。道教一直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注重对自身的修养。它和佛教一样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自成一个庞大的体系,而一直以来,正统道教出世修炼者居多,所谓道教对异教徒的态度,人家根本就不搞这些“排他”性的恐怖教义与行为!而某位道士写的《认识道教》中说:凡是流传万世的宗教,其教主也必定是一位伟大的圣贤。虽然各教教义上有所差异,但其宗旨都是引人改恶向善的,只因众生的根性、喜好,乃至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大道圣贤化现种种应身去度化群生。所以,道教对待一切宗教都是和平友好的态度。

总之,道教、佛教两家对异教的态度因派因人而异,但总的态度是和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因为道教、佛教都在中华文明的体系内,而中华文明相当的博大精深,不谦虚谨慎就只能固步自封,只不过中华文明经历了清军入关,日寇入侵,“五·四”反封建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打击以后,逐渐地出现断代的迹象,很多东西失传了!道、儒、释走的都是谦虚宽容,兼收并蓄的路子!故宋朝以后这三家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到了一起!


七、数千年来道教科技发明与创造成绩卓著:

中国道教发明创造出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给中国农业经济社会文明乃至世界航海、航空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巨大火器爆炸力无限当量的发展,使军事领域威慑力量不断地强大,人类未来会给予霸道主义者惯用的零和博弈战争形式加以遏止,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会起到良好作用。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在世界任何国家中最早提到火药的,是一部题为《真元妙道要略》的著作。”《真元妙道要略》载“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关于指南针,王振铎先生说:“要之,无论四种装置,晚世用在军旅航海及幻术弄器,信其发明皆始于道家”;这一定论后来被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促进欧洲的工业革命发展历史、航海业、航空业的发展历史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经济发展作用。

因为炼丹和修行对时空环境要求极严,所以道教徒花费了大量精力从事天文学观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宇宙模型。道门曾自创了一种“二十八宿旁通历”的历法 。道教对官方历法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其中,隋唐道士积极参与了官方的历法制定工作。道教学者李淳风和赵友钦不但在天文知识领域有诸多贡献,还参与了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工作。此外,道教徒发明的“秤漏”,则对其后400年间中国漏刻计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期为道门所重的《五岳真形图》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宋元时期道经《雨阳气候亲机》中保存有用于气象预报的道教“云图”。

道教对我国古代物理也有诸多贡献,物理一词即来源于道家道教,指南针的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经意识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还记载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试验以及银河、潮汐、雷电、荷叶上水珠的成因。并通过实验对视觉暂留效应作了精彩的解释。

道教把许多发明家当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鲁班、墨子、黄道婆等,《墨经》、《公孙龙》等许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来的。

道教对我国数学的贡献也极为突出。历代擅长数学的高道和道教学者不在少数,如何承天、成公兴、刘焯、李淳风、赵友钦、朱载NB063李注算经十书完成后,唐高祖下诏做为教科书在“国学行用”。

道教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曾有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诸如道教典籍《道藏》(道教书库)中所记载有:古代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天文、地理、数学、珠算、农学、植物学、化学、环境学、生态学、预测学、中医学、药物学、营养学、养生学、服气、导引、存思、守一、服食、辟谷、体育学、生理心理学、性医学、性心理学、矿物学、金属冶炼、铸造、抛光、平面镜成像、漏刻计时技术、机械制造等科学技术艺术,丰富多采。

 

八、道教在当今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应与时俱进再立奇功:

中国道教物理学思想是道门中人在探索自然万物之理的活动中形成,其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物理学的宇宙论、星象学、天文经纬度、地理环境学、力、光、电、热学、数学、预测数术等领域,具有零星的科学思想火花和专门化的科学思想论述并存的形式特点。

古代道士对光学的研究可谓成就斐然。如唐代道士张志和《玄真子外篇》卷下《涛之灵》篇论述说:“烬火为轮,其常也;非环而不可断者,疾乎连()也。”这就是现代光学所谓的视觉暂留现象。

五代道士谭峭所著《化书》说:“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认识到了平面镜反射现象的一些规律。谭峭所著《化书》在镜的成像理论方面,对摩擦生热燃烧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论述。并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

道教在光学领域,元代全真道士赵友钦也是一位有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其弟子陈致虚(上阳子)称赵友钦“极聪敏,天文、经纬、地理、数术莫不精通。”可惜赵友钦的许多著述已佚,今人只能从其仅存的《革象新书》中了解他的科学成就。这是一部探究天地四时变化规律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他的几何光学实验活动及其成果。研究表明,他的“照度随着光源强度增强而增强,随着像距增大而减小”这一粗略的定性照度定律内容,在西方400多年后才由德国科学家来博托得出“照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而且,他那从客观实验出发,采用大规模的实验方法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实践,这在世界物理科学史上也是首创的。比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意大利的伽利略早两个世纪。”

赵友钦曾经精心设计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十分复杂的大型光学实验,进行大型光学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条件可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可靠。不足的是他还没有进行定量分析。

中国道教文化早已养成了创造发明的良好传统基因,中国道教协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应该组建成立高科技研究学部,投入到创造发明事业中,与时俱进发挥道家“天人合一”文化优势,创造发明出高科技再立奇功!

现而今,道教文化界后起之秀道士们,也能够继承道教前辈师爷们未竟之业的创造发明遗志,研究开发宇宙物理(大爆炸理论、暗物质、暗能量和量子宇宙学、量子色动力学(QCD)以及寻找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理论,等等......)领域的难题,发掘出更多先进的物质能源、高能动力,提高人类生产力新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贡献!为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做贡献!

 

九、道教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弘扬“道行天下”哲学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人士主动适应新社会,对旧社会遗留给道教的陈规陋习进行了民主改革,特别是划清了与各种反动会道门及其他秘密宗教的界限,清除了迷信活动。通过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信仰素质和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19574月,道教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团结,结束了长期以来一盘散沙的局面。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新中国首次传戒大典。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正式成立。近年来,道教界举办了“道行天下”、“国际道教论坛”等大型活动,社会形象逐步改善。目前,我国共有道教宫观约9000处,其中全真派3945所,正一派4324所,道士约4.8万人,道教院校5所。这些弘扬“道行天下”哲学文化的机构会逐渐增多向世界更多国家发展,传授“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走向“自有王国”进化目标的辩证法则,其理论基础是,《道德经》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阐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佛经》阐述的“万物唯心所变,唯识所现”。

“道”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也就是“零”态,表现为虚无、灵空。只是人们看不到、摸不到而已;道生一,生发出来的“一”就是“德”,是从道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与道完全相同的属性,其合在道中就是“道”,分出来就是“一”。所以“道”和“德”在属性上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统称为“道德”;唯有行正道布仁德,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才能够得天下。民心所向者才能长治久安。

很早很早以前“道”“一”这个维层中,浑然一体,没有事物的对立面。也就是没有好坏、善恶、是非、真假、大小、时间、空间等等的分别。无私无欲无我,这是人类理想社会至高境界。生活在这个维层中的应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至尊圣人,都是三清天尊,佛菩萨,耶稣,默汗麦德,他们都是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明。

“道”由一生二。这个“二”就化生出阴阳,成为对立统一的维层。所以在“二”这个维层中就出现了对立统一的事物,这个时候事物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真假、大小等等之分别了。也就是说在“二、三、万物”的层面,才受对立统一规律的制约。

“一”的维层不受制约,产生“二”是因为有了“我”,说白了就是有了“私心”,那么我、你、他私心一动矛盾就出现了。 

二生三。“三”就是阴阳结合生成的物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划分为五大类属性物质。即水、木、火、土、金,也就是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演化生出宇宙万事万物就是“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这个层面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层级,生命维度演化变迁,从而构成从高级到低级不同密度的生命。当然,在这个层面能够调动能量的能力也是越来越低的。从“一”→“二”→“三”,“德”会越来越低,原因是离“道”越来越远啦!这就好比是一颗大树,道(零)是树根,深藏于地下我们是看不到的,德(一)是树干,阴阳(二)是大树杈,五行(三)是大树杈上发出的中树杈,再生小树杈,然后枝枝叶叶,离树根越来越远,获取营养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背道而驰。所以,离开了道也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成为枯枝败叶了!

我们了解了万物生成的规律,明白了“一、二”两个层面离我们还太远,所以,在这里就先重点学习一下“三”和万物。因为阴阳学说是咱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学说,像《周易》《黄帝内经》等等巨著都是建立在阴阳规律基础上,研究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宇宙间为什么会有生命,为什么会存在生死现象呢?这个问题,就现在人们所能接触的知识,好像还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生万物,可为生命起源之根本。天地阴阳二气相推而万物演化,应该就是生命存在生死繁衍现象的原因了吧!

道家是怎样阐释说明《阴阳学说》中的三个基本内容:

一、宇宙万物是由阴阳物质构成的,它分为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两大类,这两大类都是物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不相同。

1阳性物质是以显性方式存在,我们叫“实存在”,人们通常用肉眼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其存在的方式是粒子或粒子组合态。阳性物质其运行速度的最大极值是“光速”,所以爱因斯坦得出了“物质运行速度不会超过光速”的结论。而有些阳性物质我们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空气、细菌、病毒”等等。它们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我们只有借助仪器才能看到。 

2阴性物质以隐性方式存在,我们称“虚存在”。这些物质就算借助仪器也是看不到的,它们充满空间,但又不占用空间,其虚存方式是“波”。阴性物质其运行速度的最小值是“光速”,所以“光速”是阴阳两大类物质的临界点。 

既然“光”是阴阳两种物质的中介物质,那么“光”就应该既具有阳性物质的特性又具有阴性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物质可以通过“光”这种中介物质相互转化。阴←光→阳;←光→阴。

二、阴阳互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间互相包含。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伴生的;任何生物只有达成“负阴抱阳,夫妻交媾,阴阳平衡”条件时期才有生育新生命,新事物的能力。宇宙中的万物都是阴阳结合而生成的阴阳复性物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大阴阳里面有小阴阳,小阴阳里面有更小的阴阳,层层叠叠,密不可分。 

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之间从量变、到质变相互转化。阴阳转化一方面是阴阳物质的转化,也就是通过“光”这个中介物质来完成“阴—光—阳;←光→阴”的转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子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转速度,即阳→超光速(科学已经证实:用粒子加速器给粒子加速,就能制造出光)。二是给整体物质加速,比如像宇宙飞船,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是阴阳性质的转化。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中午12点达到“阳极”,然后慢慢转阴。夜晚12点达到“阴极”。然后慢慢转阳。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但阴阳始终是共存的,并且在不断的转化,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道教的《阴阳学说》是给现代人类文明的启示:

(一)、人是由阳性的身体和阴性的思想结合而成。 

人的思想→“灵性”不是物质,她是从“道”中分离出来的灵光,但她寄附在阳性物质(身体)上,人如果只有身体没有思想,那就是行尸走肉,无异于植物人。只有思想没有身体,也就是没有了存在的载体,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了吧!

人的思想是虚存在的,她以“波”的形式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看看现代医学就明白了,实际上人的各个器官,甚至每个细胞都能发出不同的“波”,诸如心电波、脑电波……都是人的“思想”发出的,人的身体只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才是你真正的主人。

换句话说,思想即人的信仰,你的信仰是什么,生命就将走向什么!所以,信仰是链接宇宙所有能量的通道。

(二)、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都是由“能”决定的。

现阶段人类意识领域里,地球上存在的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其不同存在形式是由自身的能量决定的。如水放出热量(能量)变成冰,增加热量(能量)变成气。这样看来,其它物质也是一样的!在阳性物质中,液态比固态能量大,气态比液态能量大,光的能量比阳性物质大,阴性物质比光的能量大。 

所以,由“道”化生万物的过程其实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即:“道”释放能量变成阴性物质,阴性物质以“波”的形式存在。根据波长不同,能量也不同,波长越短,振动频率越高,能量越大。随着能量的释放,超短波变成短波,短波变成中波,中波变成长波,长波变成光。光继续释放能量,就变成阳性物质。 

阳性物质中:气态能量大于液态,液态大于固态。逆推也是如此:固态→液态→气态→光→波→阴性物质,就回归到生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状态,也就是“道”。 

所以说“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万物由“道”生,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宇宙万物的最终归宿,还是要回归大道,也就是“有归于无”。虽然难以理解,道理还是比较明了的,勿容置疑。

(三)、《道德经》是道家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哲学经典

老子著写的《道德经》书,是一部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的阐释天地人关系的哲学经典。现而今,运用老子哲学思想纠正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中产生的弊端,匡政人类的错误行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现代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的量子力学已经证实,物质都是能量的“聚合体”,聚则为物,散则为能,都是波动而已,只是振动频率不同。而互生的物质则是永远纠缠一起。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的消息,进一步证明:一对灵魂伴侣,相互之间无论离得多远,都会产生关联性互动。

一部老子著写的《道德经》化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道教文化,数千年以来教育华夏民族循道修德------道教主张既入大道身为得道虽为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即不论自己的修行有多高,如果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服务于人民大众,那么也不能算得“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尽自己全力去“为化众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定会生机勃勃!据我所知:这在中国众多道院中,其中做得最优秀的道院是茅山道院。

 

十、杨世华(受亨)院长领导下的茅山道院弘扬道教文化成绩卓著:

2019420日,我到茅山道院参加“上清宗坛‘总第八期’传度法会”,报道的当天晚上,175位修道“度生”们聚集在“知道堂”中聆听,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杨世华(受亨)院长的弘道讲法:杨世华名誉会长讲道:(一)节欲:“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道教源远流长,是我国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杨世华(受亨)院长继续讲:道教始终崇尚人与人平等、民主、自由、爱护生命,才能人类和万物释放出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之巨大的成能量;道教信守“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强调“阴”在前,“阳”在后,女在先而男在后------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阴生阳长,互为作用,男女是平等的观念。

杨世华(受亨)院长解释:道即为:人道 天道 事道。大家要顺应自然,顺应道。万事万物。一阴一阳也就是人类狭义的所定义的对错,成败,快慢,高低,大小,明暗……等等组成起来才为道。不可过于纠结于此。我们应该承应天道,理解人道,体会事道。不是认命,更不是无为。而是要按照这个规律好好的应用。好好的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

2019420早上,杨世华(受亨)院长带领我们175位参加“上清宗坛‘总第八期’传度法会”“度生”们和茅山道院的道人们,来到崇禧万寿宫·山门前,举行升国旗仪式,培养“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

上午,175位修道“度生”们又聚集在“崇禧万寿宫·知道堂”中聆听,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杨世华(受亨)院长的弘道讲法:杨世华名誉会长讲道:(二)自省:“20183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与五色之惑(后半句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化用了中国古代‘慎微’和‘节欲’这两种思想)。”

杨世华(受亨)院长接着讲道:“20085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第二进修班暨师资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要求干部有自省意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做到干干净净干事,很重要的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意为,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深重了。)”

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杨世华(受亨)院长“崇禧万寿宫·知道堂”法会上给我们175位修道“度生”们每人分发一本《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走近道观开悟智慧,修养品德,爱国、爱党、爱众生,修行精进,行善积德的书。教育修道“度生”们加强思想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修心、养德、行善,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我将其摘抄转载,以飨读者: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

201722日,撰写于郑州

 


《中国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第三册 新书内容简介

余信锋  建筑风水阴阳学 

《中国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新书推介内容简介

《中国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新书推介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宗旨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典出《论语·颜渊》),中国是礼仪之邦,其文化光辉灿烂,积淀深厚、博大精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周易》、《易经》哲学文化一书,堪称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学术典籍。毛泽东主席生前给《周易》文化下的定义是:“中国《周易》是一部朴素唯物辩证法”。新文化思想旗手------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下的定义是:“《易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这是给予《周易》文化很中恳的评价。据古文献记载:《周易·系辞传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说,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大约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远古时代伏羲氏做部落联盟领袖时,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作了八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万物类象”优选法的理论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这里的“神明”就是指大自然讲的。故八卦就是中华先民与大自然进行沟通的自然观,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八卦的产生,对远古人类克服盲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由此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已经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因此说,自伏羲氏画八卦开始,“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就已处于萌芽状态。《中国杨公风水学》是从《易经》哲学文化中衍生出来,教育先民们学会利用地理自然环境,改善地理自然环境有利于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理论学说。

余信锋编撰这一套系列丛书,旨在为易学爱好者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地理风水格局的新颖方法,即运用杨公风水学的视觉,观察世界上大小国家地理形势的“形象”,首都地理形势的“形象”,总统府和国会大厦建筑风格、峦头形象,理气盛衰,从中判断其吉凶变化。凡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易学风水相地师”者,就必须把自己打造成拥有天文、地理、水文、历史、哲学、术数、民俗文化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眼光与心胸格局才能够放大,才能够树立关爱众生利益人的“救贫”好心肠。《中国杨公风水学》门派的创始人:杨筠松仙师(百姓们称颂他为杨救贫),他曾经是唐朝·皇家钦天监一位掌门人,他著述的《撼龙经》和《疑龙经》理论,正是站在昆仑山之巅,观察龙脉生发变化规律,所产生出来不同的地理磁场吉凶否泰变化特征,由此勘测人类发展大趋势之信息的。

我的一位北京朋友曾问道:余老师,现在人类社会已经是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文化知识如浩瀚大海,要什有什么,你还花费心血著书立说,不是落后了吗?

我的回答是:你这一见解不无道理,但是,我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矢志不渝!我认为有实用价值的《易学自然环境理论》式的术数秘笈纸质文本,有利于易学爱好者们学习、研究、运用时能够系统,准确地从事地理环境峦头磁场勘测与理气能量的吉凶判断,作建筑规划设计时,便于因地植宜做方案,参考价值高,方便外出携带,查阅相关资料快捷,也有着家族保存传承给有这方面天赋的儿孙们做教材学习的价值。网络上这类文章都是碎片化,加之风水门派众多,鱼龙混杂,各执一词,参差不齐,不仅令易学爱好者们无所适从,而且容易误导初学之人!网络虚拟不实,它是不可以替代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连接,逻辑严谨,图文并茂,易学好懂有实用价值的纸质书籍。而且,倘若,易学爱好者们对于《中国杨公风水学》抱持一种高度兴趣、热爱阅读、细心研究、付诸实践,知行合一精神,肯定能够学会这一门学问技艺,成为专业“易学风水相地师”、“环境规划设计师”从业者,即便是人类社会马上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它也淘汰不掉“易学风水相地师”、“环境规划设计师”这一职业。

《中国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第三册)

------杨公风水术模块化设计建造吉地秘籍·无师自通教材

余信锋撰写

本教材为彩色印刷,图文并茂,装订精美

开本:787mmx1092mm 1/16

字数:770千字

页数:644页

印张:40.25

印数:2000册

版次:2019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与东三街交叉口东南角50米路南绿城MINI国际商务楼1403       

公交车站点:22路、23路、30路、71路、83路黄河北街站下即可   

服务热线:15617680989

每本书价格:299元(全国包邮)

购买方式:分享好友(微信) 分享朋友圈

购买方式:售书热线:15617680989

封面

   

封底

本教材内容简介:

余信锋,首次付梓刊印对外公开的一套《杨公风水学·模块化设计建造吉地图文秘籍》,是杨筠松仙师亲授弟子刘江东先师后裔刘国胜大师,祖传风水图文秘籍(千余年以来家族立有严规,不得外传),于2010年,刘国胜大师心胸开阔,德高望重,慷慨将一套秘籍赠予余,余研读后视为珍宝,却也不敢贪天之功,私藏于室秘而不宣,以免辜负了刘国胜大师普度众生的大爱之心。今天,余信锋将这一《杨公风水学·模块化设计建造吉地图文秘籍》付梓刊印于世,供后学之士们研读实践,知行合一,为天下众生规划设计建造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居住、工作、生产经营之优良环境。有助于推动社会富足、文明、进步发展。

《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是一部为易学爱好者们提供地理勘测、规划设计、建造阴阳二宅优良环境的实用作业方法:《杨公风水学·模块化设计建造吉地图文秘籍》的理论依据是:遵循“天地人合一”法则,借著天与地阴阳二气,山川与河流阴阳二气,作业建造阴、阳二宅为人类服务。例如;来龙与穴场要构成一六共宗的生成之数,立向与水口就要构成四九为友的生成之数,这样设计布局就构成了大自然磁场中金与水两条线(油路与电路原理)阴阳匹配、相生相辅相成(犹如发动机才能够生气勃勃地启动起来,转化成动力,活起来夫妻交媾的堂局,堂局周边环境峦头形势若能建造得错落有致,背风朝阳,藏风聚气,主穴位上的建筑物要端庄方正大气,主楼宇前面明堂宽敞明亮,左青龙、右白虎上的建筑物平衡对称、环护有情,这才符合东方建筑文化的规制。即便是在不得龙气地方,依据本书的“模块”图文规制,用人工改造建筑的阴阳二宅,也一定有吉无凶。当然,如果是得龙气地方,依据本书的“模块”图文规制,建筑的阴阳二宅,更是锦上添花,生发出人丁、财富、权贵、健康长寿兴旺的富贵效果。

余信锋编撰的这一套系列丛书,旨在为易学爱好者们提供由浅入深、学术与数术交融印证、由浅入深、逻辑系统、图文并茂、容易学习领会与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使易学爱好者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为人类服务的实用性技术方法;引导易学爱好者们学习、遵循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的法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哲学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奉公守法,做好本职工作,造福社会,利国利民,令天下众生过上更好地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诸位易学爱好者:请你们先浏览一下本书的《序》,便能了解书中的内容梗概。本书是一部在当前市上购买不到的实用技术书,《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第三册与《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案例》第四册,是一套遵循“天地人自然法则”优化环境风水的实用技术书籍,这部书中附有杨筠松仙师风水门派嫡传弟子刘刘江东先师家族,千余年以来采用传男不传女家规传承下来的《三元相地术》秘笈,弥足珍贵。希望易学爱好者们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为天下众生造福!

《杨公风水学·无师自通教材》第三册部分目录

第一卷 学习地理必用的五行基础知识和杨公三元理气与峦头原理

第一章,学习地理必用的五行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论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性质与生克制化作用择日课必备

第二节 年上起月、月上起日、日上起时方法

第三节 罗经使用方法

第四节 杨公风水术罗经定位应用口诀与具体操作

 

第二章 河图与洛书阴阳五行原理基础知识河图与洛书原理概论:

第一节 先天卦---河图原理

第二节,后天卦---洛书原理:

第三节 先后天八卦名称的由来及意义概论

 

第三章 杨公三元理气原理基础知识简介

一,先后天八卦掌决图

 

第四章 杨公格龙立向消砂纳水风水方法

   杨公格龙立向消砂纳水的九个步骤

 

第二卷  杨公风水学各种五行的查法与妙用

   (首次刊发予世的三僚风水秘籍)

第一章 风水术各种五行的查法与妙用

第二章 关于玄空北斗七星去打劫方术的思辨

 

第三卷 杨公地理基础学(首次刊发予世的三僚风水秘籍)

《杨公学派地理古言》:天地有万物,山川有变迁,前贤作书理,后人知古今。不是路通车顺,便是山崩水冲,有人识得真龙性,却与杨曾廖刘同。昆仑乃是山之祖,天下千枝万叶中。庚兑江北真气脉,艮亥江南第一龙,巳丙丁归闽越地,坤申巽在六阳丰,戌乾坎癸南群盛,卯乙单行下赣中,寅甲却带独地走,离壬对向广凌宫。有人看过人间地,万物江山掌握中,论断前迎水口聚,后倚本退连脉真,内接生气局,外迎金鱼宽,为的折十字,阴暗拱外边,八风吹不动,三关要水缠。地理真妙诀,学者要识得,认识山形情,理气定要清,为人多造福,便是地理明。

第一章 三元地理风水专业名词意义

第二章 登山寻龙辨穴向砂水注意事项

第三章 学习杨公风水术者之必修课---来龙入首测量方法

   城镇乡村住房建设对自然环境风水要求条件?

第四章 《家居住房户型环境风水吉凶图注解》

  《家居住房缺角户型环境风水化解方术》

第一节、住房缺角户型环境风水化解方法

第二节、住房宅基地八方犯凹角或凸角煞气与化解

第三节、住宅周边煞气与化解

 

第四卷 杨公三元地理秘诀

第一章 杨公三元真阴阳夫妇交媾法与杀人黄泉及救贫黄泉口诀

第二章 怎样看八杀黄泉?

第三章 二十四山依向论水的实用方法

第四章 龙上八煞(八宫黄泉路)

第五章 三僚杨公地理风水术秘法总纲

杨公风水术一盏灯------秘传:

廖公问杨公曰:一盏灯,仰观天文,俯察地舆,何为生?何为死?何为左?何为右?何为表?何为里?风从何来?雨从何而起?天地有几千万里?

杨公答曰:东为左,西为右,南为表,北为里,风从仓梧,雨起交市,云从四方,露从地起,天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万里,东海西海想去二万八千里,南海北海相通二万六千里。

全文暂不一一赘述……

 

第五卷 杨公地理断诀

  三僚杨公堪舆风水总论

  杨廖仙传二十四山龙头运真诀

  《杨公断阳宅吉凶方法》

  阳宅五大局---负阴抱阳局吉凶应事

  阳宅太阴局、太阳局、少阳局、少阴局---负阴抱阳局吉凶应事

 第一、太阴荡气局

 第二、太阳迫气局  

 第三、少阳乘气局

 第四、少阴聚气局(夫妻交媾局)可改善设计成负阴抱阳局

 第五、阳宅负阴抱阳局

 附:公司办公楼犯反弓水也会生意兴旺发大财古今案例

 附:余信锋风水师为Ly县新一高中学校园园林规划设计方案

 

第六卷 杨公风水学正宗择日课方法

  (首次刊发予世的三僚风水秘籍)

  刘家《造葬碎金赋》注解

  (刘江东家传内部秘笈资料)

  论三元救贫绝处逢生诀

  曾廖刘先师作灶用课篇

  用作灶治疾病妙诀

  择日催旺婚姻生子财富仕途总纲

  论作灶嫁娶夫子财用课

  嫁娶日课的择吉方法

  选择嫁娶用课制化神煞秘法

  制化孤鸾日用课妙法

  夫妻和好用课妙法

  论嫁娶后阴盛阳弱催旺人丁秘法

  何方法择日能制化绝嗣日?

  何方法能让久婚不育人家早生儿女?

  安床日的择真天嗣吉神方法

  凤凰星日课妙用秘诀

  麒麟星日课妙用秘诀

  血丧安葬选用日课

  修风水用课格

  做寿城择日课

  出门求财或外出上任择用日课

  选择搬迁日课吉时---须避开天罡四煞时

  三元择日学研究课程

  斗首择日方法详解篇

  论斗首择日法要领

  斗首廿四山日课吉凶应验

  天星择日课方法

 

第七卷 杨公三元地理模块化设计建造富贵宅局秘籍图文解说

  (首次付梓刊行对外公开的杨公风水学模块化设计建造吉地秘籍)

   前言

第一章 三元玄空大五行之富贵宅局模块化秘诀

第一节 元运

第二节 三元大卦

第三节 立向收水格式

第四节 四神---环境风水模块化形局图

第五节 合五---催官水来朝堂案例模块化形局图    

第六节 合十:环境风水模块化形局图---合五十同途收山出煞密旨

    什么是生成之数?

第七节 堂前水倒左倒右---环境风水模块化形局图

第八节 救贫局(三元九运廿四山格龙立向纳水催旺丁财贵寿)

    ------环境风水模块化形局图

第二章 三元九运廿四山正局---模块化形局图       

    附:《夫妇交媾法(阴阳说)秘诀》

第三章 地理形势与三元理气综合断法

   一、八宫来龙立向收催官水

   二、三元九运理气结合峦头判断阴阳宅吉凶显象

第四章 二十四山寻龙点穴秘诀

第五章 杨公三元风水催官术

   平洋寻龙点穴的方法

   山陵寻龙点穴的方法

   附:星移斗转秘诀

第六章 二十四山峰砂吉凶断法

 

 


TAG标签
------分隔线----------------------------
------分隔线----------------------------
本栏推荐
本栏热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