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神农炎帝故里九铁证-庚寅年2010年《地母经》

郑州吉元堂预测网 2010-01-05 00:00 吉缘风水师编辑增添 浏览
连山神农炎帝故里九铁证 庚寅年2010年《六十年地母经占分野所属年岁丰歉歌》诗词与卜词: 《地母经》诗曰: 人物事风流,麻麦虽然秀; 禾苗多损忧,燕宋遭淹没; 梁呈灾祸侵,桑叶初生贱; 后贵何处求,田蚕如金价, 争夺好搔抽。 卜曰: 虎年高下熟,水旱又

连山神农炎帝故里九铁证

庚寅年2010年《六十年地母经占分野所属年岁丰歉歌》诗词与卜词:
《地母经》诗曰:
  人物事风流,麻麦虽然秀;
  禾苗多损忧,燕宋遭淹没;
  梁呈灾祸侵,桑叶初生贱;
  后贵何处求,田蚕如金价,
  争夺好搔抽。
卜曰:
  虎年高下熟,水旱又当年;
  黄龙耕土出,青牛臥陇前;
  稼穑经霜早,田家哭泪涟;
  更看来春后,人民相逼煎。

    至今很多会同人并不知道会同是炎帝故里,  更不知道有什么铁的证据,以为是政府官员凭空炒作。为廓清事实,让全县人民都知道会同作为炎帝故里的铁证,提高县人的自信,激发县人的热情,特从今天起,陆续将本人的研究成果发布在此,请大家顶起:
 
  一、高庙遗址M27回答:我就是第八代神农炎帝墓

  洪江市高庙遗址所表露的大量神农炎帝文化信息,早已经引学界热论。著名学者林河根据遗址与袁隆平曾在的安江农校隔河相望的特殊情况还出了一个绝对: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
  笔者以两年来对M27的沥血研究,为这个绝对作一个具体的注脚。
  处公元前4300—3300年间的M26、27异穴合葬墓,开口于高庙遗址辅发掘区北区T0909第5层下。女性M26位于南侧,胸部出土透明白玉璜一组(2件)、玉块1件,腰下近裆部位有象牙1件;男性M27位于北侧,胸部偏南侧出土玉钺和石刨形斧各一件,其玉璜,玉玦,玉铖均为精美大型玉器,《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认为:“这两座墓葬所出随葬品的品质在整个墓地最为突出,显示墓主的身份非常显赫,或许就是当时某一代部落首领的夫妻并穴合葬墓。”
经笔者考证,有以下充足证据,证明M27就是神农炎帝之墓。
  1、对应年代与赵永恒研究结果以及历史记载一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用天文年代学方法,以历法起始日为基准时间研究古帝年代,得出炎帝在公元前4951年,与高庙M27上限年代差651年,猛看似有不符,但笔者一算,实为精准。首先一点,M27没有C14测定,年代数据为经验值,所具允许误差值较大;其次来说,《帝王世纪》曾经记载:“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在位120年,以10岁即位计,生年也应有 130。取与短寿者30岁的平均值80岁为一代计算,共历640年,与M27上限公元前4300相加,得4940,仅11年之差,已是十分接近。加上允许误差,即:赵永恒所计为第一代,M27为第八代。
  2、对应的地域与历史记载一致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本人专著《谁是高庙的主人》对《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黑水”、“青水”、“建木”、“若水”、“ 若木”和“神民之丘”进行了详论:沅水黔城以上段古代因江石全为黑色称黔江,亦即黑水;沅水上游清水江为青水;高庙中心区域正好就在此两水之间;建木就是高庙出土陶纹所绘的两座五层双阙,是伏羲绝地通天与天神沟通的天梯。《山海经》所记“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的建木特征,与高庙盛产的杉木相符;巫水会同若水乡段称若水,若木即为若水流域所产杉木;神民之丘即是“神农炎帝部落之民”连山。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也有“若木在建木西”的记载,而会同若水在高庙建木之西南。与《淮南子》记载基本吻合。
  3、出土的历史过渡与史料所记伏羲到神农的过渡一致
  笔者在《高庙》中以大量的证据证明,高庙遗址下层为伏羲部落文化。M27在它上面叠加,是为神农炎帝部落文化,这与《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完全一致。
    4、有帝王级殉葬
  有M26及开口于同一层位下的多座墓葬作陪葬和殉葬。
笔者用电脑合成M26之玦,其断裂处不能吻合,小的一块还应有头尾两截才能与大的一块组成一个完整的对称玉玦,且大的一块其小头端似乎也有缺损,但墓中并没有发现。可能因为殉葬,入墓前强力挣扎或碰撞而断失他处;玉璜作用与地位在考古学上都很特殊,璜与皇、王发音近同,早先为皇或王室用品。M26 之璜一是外形大美晶亮,品质精良,显示出物主的尊贵身份;二是成组,有两件。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唐代,贵族妇女才成组佩玉。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成组拥有如此高规格玉璜的就应该是帝王女眷了;三是透明白玉石摩氏硬度6.7左右,比玻璃硬,用刀子刻不动,玉料须切割成薄片磨出形状后再钻孔成器,穿孔加工至细,仅容绣花针过,体现出其不同凡响的技术含量,当然也体现出墓主掌控当时先进技术的地位和身份;四是区内不产玉,其玉很可能来自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等产地,体现出持者的帝王级“行政范围”或社会影响力。那么,在这么个历史时段,具如此行政力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神农炎帝。
  5、M26与历史记载中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相符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娶赤水氏之女曰听訞。《山海经·海内经》也记载:“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听訞…….”
在与《山海经》相对应的《山海图》中,有一条南流入海的赤水,其上源指向了古代连山地区。至于现代地理并没有南流入海的赤水,笔者以为它是古人对今天华东南地区包括闽江韩江等入海河流、以及并不南泻而是北流的如经衡阳进洞庭的湘江等大小河流“水系”或“水网”示意图。也就是说,炎帝所在之地是在沅湘之间。

  M26腰下近裆部位的象牙1件,其近裆位的位置说明M26以象为坐骑,或自“象国”。“象国”也许就是高庙本土,也有可能为高庙“辖区”广西古“象郡”,与高庙人来自广西相吻合。也与上所证沅湘间的地理位置相吻合。史传神农娶伏羲部落女子为妻,这里也得到了印证。
  7、象牙与帝王之乘
  M26腰下近裆部位象牙还透露了二个重要信息:一是以象为坐骑是为古代帝王之乘。《韩非子 十过》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下图是世界著名的吴哥窟石刻上的皇家大象仪仗队;二是体
  现出神农继承了伏羲部落的獠牙崇拜。高庙獠牙神实际上是以象为原形的。大象在陆地动物中形体最大。大者,首领。其双牙外露,面目狰狞,四足移动,山摇地晃,其长鼻一卷,树摧木倒,故远古以象为帝王之乘。
  8、玉钺为未代神农炎帝之钺
  它与前述连山村民所捞石钺坛子颈石钺大气风格一致,显示出两地在在的前后代承继关系。而前面已述,其出土年代也与赵永恒计算的年代相符,是为第八代神农炎帝之物。
全国出土玉钺一般无“扉牙”或“扉牙”齿少、小。高庙玉钺器型大而完整,顶端两侧竟有“扉牙”四齿。长方形四齿左右对称,大小适中,齿及齿沟折角非常规则精良,在同时代遗址中为仅见,“墓龄”比被称为“玉钺王”的良渚反山遗址玉钺大1000岁,该称“玉铖帝”,为目前中国玉钺中的始祖。其圆弧形顶象征苍天,圆弧形顶下四扉齿象征摄领天下四方来服,如此帝王等级之钺,在与其对应的年代,也非神农炎帝而莫属。
  9、玉钺烈焰太阳图为神农炎帝部落图腾
M27玉钺与M26纯白的玉璜玉玦用料截然不同,可以看出制作者在制作之前就对玉料进行了刻意选择,充分利用自然的金黄色玉纹,勾画渲染出了一幅炎炎烈焰由下而上,围绕在钺孔所形成的太阳周围燃烧的壮丽景观,与前所举坛子颈红彩石太阳符的构图意蕴风格表现出惊人一致,与自太阳较“大”的南方而来的神农炎帝部落崇火尚日特征相符。这是玉钺的制作者根据神农炎帝部落的文化特征进行的巧妙构思和创作。体现出了高庙文化与坛子颈遗址文化的“血缘”联系。同时也证明M27与神农炎帝部落的“血缘”关系。
  10、玉钺的缺损体现出帝位的世袭和主人的特殊经历
  上部圆弧形左顶,以及下部圆弧形刀刃口上均有缺损,说明为其生前所持,且已历很长岁月,或为世袭和祖传。这与神农炎帝部落有神农或炎帝多代传人传说情况相符。也与传说中神农一生致力于发明创造、入田头深山,居无定所,凡事亲历亲为、号令天下的玉铖也随行于身边的工作风格和特殊生活经历相符。
  11、随身玉钺随葬,与以下政治背景相符
一心亲民富民本来就不富足与平民无异的神农,可能是在深入高庙后面的鸡公界采草药中毒意外身亡,也没有能够向部属交待其身后之事,更没有向谁移交 “公章”;出于对神农的尊敬和爱戴,人们在下葬的同时,将玉铖作为历史,随葬于墓中。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性,而神农氏弗能征”的政治背景相符。
  12、石刨形斧为神农炎帝所用采药神器
  石刨形斧长约24公分,两端均为开刃刨口,刃口约5公分,腰部系柄处约3×5公分厚。M27的钺已经为权力之征,一般不应该有叠加权力象征物出现;石刨形斧不是玉一类更高价值的宝物,而是一般生产工具,不应为帝王随葬之物;高庙有双肩斧、弧刃刀、圭形凿、薄体铲,甚至有重达6750克巨无霸石斧,为什么都没有入选墓中,而唯有石刨形斧置于M27身边?
  石刨形斧具有刀、斧、锄等功能,作业对象是需砍劈斩刨挖的物件,而这些物件绝对不是遗址出土所显示的猪、牛、羊、鹿等动物和贝螺壳,也不是大田和旱地作物,也不是山上松杉等大型植物,应该是较小的木、藤、根、茎等木本和草本植物,只有它们才既需要刨挖又需要砍劈斩。那么,我们又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较小的木、藤、根、茎等木本和草本植物”就是山上的药材。然后,不言而喻,在这么一个年代与采药工具有关一位帝王级人物就是神农炎帝。
另外一个有力的一个证据是,它从功能与外形上与连山当地世代流传下来的草药匠至今都在使用的“连山药锄”相似。
    13、随葬品中没有武器,与以下历史记载相符
  墓葬中虽然有一件玉钺和石斧与兵器相近,但一是权杖一是生产用具,二者皆非兵器。说明墓主不好武力征战,而其时代也无兵器杀伐,与《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等文献记载相符。
  远古无行政区划,高庙连山一水相连,直线距离仅60公里,是谓“一地”。神农炎帝夫妇墓葬发现,也映证了笔者关于神农炎帝部落是与高庙文化同时存在的血缘部落,连山为神农炎帝部落“中直机关”所在地,神农炎帝部落在高庙遗址的上层文化时期接掌高庙祭坛的分析。
  笔者《高庙》有详论:伏羲四个儿子分别带队向四个方向出发去寻找“神仙”、进行“科考”和文化传播。进行北上(实为东进)寻日二万二千里长征壮举的老四句芒,乘高庙出土的双帆大船,经沅水、湘江和长江到达现上海长江口,建立了河姆渡据点(可由河姆渡象牙雕上凤等纹饰与高庙凤完全一样证明),然后分别南下北上发展,北上一支在黄河入海口开始向黄河上游进行文化传播,从而形成了“东移”的高庙文化,其后被人们称为“东夷”文化,再“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里”(《淮南子》卷五《时则训》),终于在日本找到太阳所出的晹谷富士山,创建了“太昊句芒所司者万二千里”的中华第一帝国太皞伏羲国。
  高庙遗址的下层文化下限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左右。由于部落向全国分散,导致了伏羲女娲部落实质性解体。加上高庙前面的沅水螺贝资源严重减少,不足以维持祭坛“贝食”贵族的爱好和需求,公元前4800年左右,高庙祭坛管理机构迁至高庙部落的潭坎大地遗址祭坛(有与高庙遗址出土一样的祭坛和祭器证明)。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了公元前4300年,分散在各地的伏羲女娲后裔部落已经完全不能担负神圣和重大的天地祭祀活动,各地部落纷纷归附日渐强大的神农炎帝部落,应各地部落长老的强烈要求,神农炎帝重建高庙接掌祭坛。于是,高庙上层文化遗存出现,神农炎帝部落开始了最后的千年帝国之旅,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周易·系辞下》所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为其作了历史的注释。

  二、水书《连山易》封面破译:连山氏神农连山所作

  2006年,贵州荔波县档案局在水书抢救征集中发现一套5册孤本《连山易》。2007年6月,笔者代表怀化市档案局,与本土学者阳国胜一起赴荔波,就水书《连山易》与荔波县档案局达成档案扫描件由怀化市档案局独家存档以供研究协议。笔者回程立即对其封面书名研究解读,于8月写出《荔波泐睢连山易 连山神农故里书 》上传网络,为神农炎帝会同故里说找到了直接实物铁证。

  图一:水书《连山易》封面书名三字与连山相关物对照图
  1、连
  走之上的“草书”显示的是一个类“S”图形。类“S”弯线间分别有大小不等五个圆点,表明其完全是一种图形标记。笔者通过仔细观察,用地图倒置对照,发现就是连山的地形,也就是神农炎帝故里“国都”及部落点分布图。其南上北下排列正好与传说中的《连山易》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吻合。南方连山帝君所在地,相对于会同为高为山为上为艮为头为首,故置图形之上;渠水从连山流下,会同为水为下为坎为北,被置图形之下;类“S”是连山至会同山山相连的山脉山湾;五点分别为古驿道上的连山、松岩铺、宋家团、水坪溪、渡头江五个中心聚落。位于江边上的渡头江其黑点处正好是新石器时代渡头江遗址,有石器及大口尊、釜、圈足等陶器出土。其黑点最大表示是“市”“集”经济中心。
  连字走之,与现代地图渠水行进路线完全吻合,显示渠水在连山境内南下,到岩头乡拐角向西,经由会同县城边向下游流走的状态。岩头乡渠水拐角处有新石器对江田遗址。
  山相连,路相连,水相连,氏族部落人相连,《连山易》与连山名相连,故人们用其作连的音形图符,然后固定成为《连山易》的连字。
  《世本八种》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曾使用了“地形物象”地图。而水书《连山易》封面可说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地图。也是中国最原始的地图。
  2、山
  水书大量用到了“山”形字。其总体形象与水书《连山易》封面的山形字基本相同,但后者却是一种刻意的特别的标识性描绘。作者的精心描绘似乎是要人们记住这个“山”的翘母指、缺口、缝等一些细节性特征。意思是说,这本书与这块石头有关。
  那么,这些细节性特征有什么秘密隐含在里面呢?
  连山乡大坪村老虎洞,是近年学者们所考证的神农炎帝部落的“皇宫”,山顶有一个由三块岩石相连的巨石,高约6米,最宽处约9米,中间主石如母指一样翘起,其下部有一内陷大缺,两边之块低伏、左一石有一内陷缺口,右一石上有一道裂缝,与水书《连山易》封面“山”竟然完全一样。
  这是一块神奇的巨石,山顶之上的它与坐下的山岩体完全分离,没有任何内在和外形上的连结趋向和联系,就象是有人从另一个地方搬来特意将其摆放在上面,支点处面积较小。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块巨石不仅本身由三块石头组成了“连山”,而且和身下的老虎洞山“连山”,组成了先天八卦《连山易》的首卦:山上之山,两山相叠的“艮”卦象。
  那么,很清楚了,原来它是“圣物”――《连山易》的首卦艮卦。
  圣物“连山石”,端坐于皇宫“虎洞”之上,还是镇宫之宝镇山之“神物”。至今人们对这一片神鬼之地都充满了敬畏和恐惧,1960年邻近清水溪水库开工需要石料,民工带钢钎炸药上山,在“连山石”宝座上打了炮眼,结果几炮下来硬是没有炸掉它,至今上面还留有一米多长的炮眼。毛骨悚然的民工再也不敢打它的主意,悄然下山。圣物加神物,在万物有灵的远古,它应该是当时最具影响力“地标”,因此,连山地名得名于它应该不是一种穿凿和巧合。在这里对着石头“面壁”多年的神农,用自己一往情深的故土名为号,以“连山氏”自称,也应该是非常必然的事。
  3、易
  其为一条蜥蜴。学界多以蜥蜴多变论易,以为易之源出。
  蜥蜴,连山四处可见。是《连山易》取材于连山的物证。
  蜥蜴还是一味药,主治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等。古代医巫同源,尝百草的神农对它的特征特性当然是非常熟悉,而由他以为易字的音形,较他人更具可能性。
  蜥蜴连山人称“狗皮蛇”。传连山古时建过“狗皮城”。其城址在与神农炎帝故里相对东面大坪村七组沈家湾山坡。会同本土学者考证为“易城”,理由是:蜥蜴=易,蜥蜴=狗皮蛇,狗皮蛇=易,狗皮城=易城。笔者后面有论,神农炎帝部落在连山的经营从3-4万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才结束,期间出现个把“易城”也不足为怪。“易城”有应对四方之四门(各有5米高巨石六十年代会同渡头江大桥采石时被炸毁)四路遗迹,与八卦之四象有染,东面更高坡上有类似祭祀台宽阔圆台遗迹,南坡下有“古经庵”遗迹与相呼应,或有可考之处。

    三:水书《连山易》印记:神农《连山易》源于高庙伏羲八卦

  贵州省独山县水族学者韦章炳,发现水书《连山易》太极图与凌家滩含山玉版八卦图八角星纹就是《连山》或《归藏》太极八卦图。但韦章炳没有看到,以上二者其实都源于高庙八卦陶盘。我们只须用线条将其连结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陶盘八卦纹外圈八颗小星所组成的就是一个隐含的八角星。高庙八卦盘是它们的老祖宗。
                   
  图夺十七:水书《连山易》太极八卦图   图二十八:凌家滩含山玉版八卦图      
    
                    
  图二十九:有八个“山”字的高庙陶盘  图三十:水书《连山易》的“山”字
  水书《连山易》所用“山”字,就是八卦陶盘上的“山”字。
历法是易理和八卦演绎和运行的平台和轨道。同样,水族的历法水历也是水书《连山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高庙出土骨雕上的五行五星图(图二十三),与水书《连山易》的五行五星图(图二十四)相似,并被大量运用在水历(图二十五)上。
              
  图三十一:高庙五行与五星图   图三十二:水书《连山易》五行五星图

  图三十三:2008年三都县发现的784年前水族历法的图表   
  更加神奇的是,水书《连山易》中的太阳,不仅字形一样,二者外圈的点竟然完全一致,都为15。
         
   图三十四:高庙八卦盘高庙陶器上的太阳纹  图三十五:水书《连山易》太阳字符
  高庙陶器上常见的动物形象,也出现在水历以及《连山易》等水书上。
   
  图三十六:高庙陶器上的动物纹       图三十七:水书上的动物性字符
  
  水书的图符文字与高庙也存在有“血缘”:
         
  图三十八:水书《连山易》八卦图上的坤卦    图三十九:高庙上的坤卦纹
            
  图四十:水书《连山易》上的“水”字   图四十一:高庙陶罐上的“水”字
            
  图四十二:水书《连山易》上的“星”字头   图四十三:高庙陶罐上的“星”字
  水书《连山易》源于高庙文化,与历史上神农八卦是伏羲八卦的继承和改进说相吻合。也同时证明了连山神农炎帝部落与高庙伏羲女娲部落存在的“血缘”关系。

    四、水族原籍在会同

  1、“鬼书”原来是“国书”
   前面已经用水书的封面三个字证明了水书是连山氏神农炎帝在故里连山所作。现在我们用水族对水书的认识来证明水族的原籍在会同。
  根据水族学者研究,水书不仅具有祭祀等“鬼”内容、更有大量的生产、房屋营造、经商、出行、嫁娶、医治、占卜等日常生活方法标准行为规则,以及战争攻防、惩治邪恶、社会管理、预防犯罪的“国家行政”职能,其中还有不少宫廷用词,证明其原确系神农炎帝部落的“国书”。而执掌“国书”的巫师当然也就是“国师”。
  但是,水族却奇怪地称水书为“鬼书”,称倍受尊崇的水书先生为“鬼师”。
  与此相对应,会同人发音“国”就是“鬼”,“国家”就是“鬼家”。那么,用会同语音发音,“国书”“国师”就是“鬼书”“鬼师”。
  那么,这种情况就显现了出来:水族先人原籍会同。其“鬼书”“鬼师”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国书”“国师”,但由于稍后所述的炎黄大战战败后的逃亡和隐瞒,故水族后人全然不知“鬼书”“鬼师”就是“国书”“国师”了。
  2、“泐睢”原来是“连山”
  水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人数少、却有古老的文字、历法和《连山易》等大量古老史料。但却不知先祖来自哪里和哪个文化。
  贵州学者据水族自称“睢家”和“水家”,考证其来自中原“睢水”;水书又称“泐睢”(lesui),是源于水族居中原“睢水”,意思为“睢家”“水家”的书。
这是一个完整的错误。  贵州学者自己已经考证水书先生能够破译夏代陶文,证明水族源出于夏代以前。而中原睢水在《辞海》等典籍上注明是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的人工河,在作为禹时代文化反映的《禹贡九州图》上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证明睢水的确不是夏以前远古时代的自然河流。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禹贡九州图     史料中也有关于“睢水”的记载。  《淮南子》卷四《墬形训》就明确记载:“睢出荆山。”也就是说,睢水在荆山。但这个“睢”应该是“雎”。因为两个字形异常相近,只有一点点不同,故二字在古代也有人误而通用。但《山海经·中山经》所载说得很清楚:“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左上未右上攵中厂下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木繇】。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而源出于湖北古荆的沮漳至今也是“东南流注于江”。古代已经有学者指出,荆山“雎水”就是“沮水”,而“雎”“沮”同音,应该无误。
  《淮南子》卷四《墬形训》“睢出荆山”句后还有一个“睢出羽山”。二者所指显然不是同一河流。名有其实的羽山在连云港东海县城西北部。传为禹的父亲鲧被处死,禹继承父业疏水成功之地。在《禹贡》九州图上靠近今连云港的地方也标有一个“沮”的河流。如是,则《淮南子》所载羽山之“睢”也是为“沮”之同音别名无疑。而非“睢水”。  不过,中国历代有羽人国之说。而又多指以鸟为图腾,以羽毛作为装饰的楚人之地。正如我们在后面要展开论及的,古荆州首府,古楚国都城郢都,现在的湖北荆州市,在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羽人漆画。曾作为国宝在日本东京和大阪灿烂展出,体现了楚国典型的“羽山”文化。

     漆羽人(漆画)     羽毛特别是长尾野鸡毛,曾是古代官员的一种标志,相当于现在的军衔标志,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征集和分管,因此它与皇家和官有关系;“羽”又有“羽化登仙”的含意,因此它与神有关系。笔者在《高庙》里详尽地论证了,高庙出土的獠牙神图就是一个双翅羽神人,是中国羽人之先祖。高庙的凤纹是中国的凤之源,而笔者考证高庙后面绵延十几公里的高山鸡公界,至今都有野鸡盛出,则是高庙凤的源地,高庙近旁,有“关鸡冲”、“鸡公坡”、“半鸡坡”、“凤翔坡”等众多关于鸡与凤凰的地名,是凤凰之山和产羽之地,还有“皇帝界”,“王子坡”等圣而上的地点,加上高庙的地位,是一个典型的羽山神地。
  那么,在这个“羽山”有没有“睢出”呢?有,它就是辰水。
  辰水是高庙前面的沅水的一个大支流,远古沅水或曾以辰水称。
    伏羲之世,虽有文字开始创出,但还未形成系统。如辰睢之类,仍然还只是有音无字。笔者在后面神农炎帝专章还要就此论及,“睢”在一开始并无“睢”的字形,而是后世在汉字的基础上的“借用”,其开始只是一种发音。以前有学者不顾忌远古文化的特点,从文字到文字,比如把成纪二字理解为甘肃的成纪而漫地穿凿。笔者以为不敢苟同。后世虽有了文字,但处尚不成熟之时,字数量较少,往往多音多义共用一字,多以通假字记录。我们泥于字面寻求解释,至少已经错了50%。高庙人至今对“辰”字,与“神、辰、睢、成、陈”五字发音不分,都是稀里糊涂的一个“sei”音到底。沅水有一段为辰水,又称辰河,辰溪。现在还有辰溪县。《宋史》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西南溪峒诸蛮下梅山峒 诚徽州 南丹州》载,宋代辰州辖“南江诸蛮”“十六州之地,”“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各有溪峒:曰叙、曰峡、曰中胜、曰元,则舒氏居之;曰奖、曰锦、曰懿、曰晃,则田氏居之;曰富、曰鹤、曰保顺、曰天赐、曰古,则向氏居之。舒氏则德郛、德言、君疆、光银,田氏则处达、汉琼、汉希、汉能、汉权、保金,向氏则通汉、光普、行猛、永丰、永晤,皆受朝命,”囊括了沅水和资江两水流域大片土地。而远古无边界,“辰”概念上的地区范围就更宽。辰,《说文解字》:“震也,三月易气动,雷电振,民农事时也。物皆生。”“言万物之振也”。“伸也,物皆由伸舒而出”,“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雷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此乃伏羲第四子句芒神之象征,故句芒也可以“辰人”或“神人”称之。日辰为晨,農(),耕人也。从晨,庶人明而动晦而休故从晨。辰水两岸一到辰时都可以见到有以稻作为主业的神农部落的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其也可以称为“辰人”、“神人” 、抑或“神农”;辰,乃巫傩之乡,巫傩就是神的化身,伏羲是研制八卦、在建木天梯上与天神沟通的人神,故也有以“神”命名沅水的可能。而神农神人所居之地,当然非神州而莫属也。高庙有神鬼之书“辰州符”,实际上也就是“神州符”。加上高庙祭坛至高无上的地位,足以使广大地区的人们引辰州为“神州”。《中国苗族古歌》,这部长达万余行的民间史诗,就在第五部《辰州接龙》描述了苗人到辰州地界接龙祭祀的隆重场面和祭龙由来。在苗族先民眼里,辰州就是“神州”。至此,我们得一结论:睢者,“辰”也。
  现存放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的1942年在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山楚墓帛书的“乙篇”就有伏羲女娲居“睢囗”生有四子的记载:
  
  曰故(古)因熊包戏(伏羲),出自币(震),居于睢囗。厥囗亻鱼   亻鱼       ,囗囗囗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囗囗水囗,风雨是于。乃取(娶) 囗子之子,曰女(娲),是生子四。
 
  而高庙文化表现出的是伏羲女娲部落的文化特征。
  那么,伏羲女娲所居之“睢囗”,也就是高庙前面的“辰水”了。
  水族是与水有关的稻作部落,有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顺着大河徙至现黔南居地传说,他们实际上是溯“辰水”,从现在的渠水和清水河等“大河”分别入桂黔辗转的。其“睢家”、“水家”,就是“辰家”或“神家”(神农部落家族)。至于“泐睢”则是“连山”的谐音,也含“神农家书”之意。到了荔波几千年后变为“睢书”和“水书”也属正常,何况有后面笔者另论的为逃避黄帝部落追杀而刻意隐瞒原因。
  3、风俗源头在会同
  荔波会同虽分置两省,但两地直线距离仅242.67公里,都为苗侗瑶汉民族杂居县,无行政区分的上古实属同一地望,两地不仅有水书《连山易》书名与连山乡名相同,很多风俗习惯也基本相同:解放前后成年妇女大都头着苗式丝帕,衣服多兰青色;妇女小孩有佩戴银制簪子、项圈、长命锁、手圈、脚圈的爱好;稻作农具中共有其他地区没有的特色工具“摘刀”(上有系带孔,其形状源于高庙出土的系带孔蚌刀);
    
   图二:笔者在连山征集的牛骨摘刀        图三:高庙出土的蚌刀 
  赶集叫赶场;有岩石、古树、古井等自然崇拜;有背小孩的“背带”、以鼎罐木甑做饭、善做甜酒糯米糍粑、有吃火锅爱好;称山坡叫“Bia(波牙切)“;不管晚辈是男是女都称为“妹”、有姑舅表婚习惯;好铜锣、牛皮鼓;丧葬唱丧歌等等。笔者在《高庙》有证,高庙陶器上的双阙纹为杉木所造建木天梯,体现为杉木崇拜,是干栏建筑之始。而荔波会同都与高庙同源,用杉木造干栏,上梁时横梁正中缠红布,画太极,包笔、墨、书。称其规模为几柱几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五、《连山易》为何到荔波

  由高庙伏羲女娲部落北上所形成的“东移”部落向黄河上游的发展中受到了黄帝部落的抵制,并发生了武力冲突,神农炎帝部落派出武力强盛的蚩尤率部北上“东移”增援,形成高庙部落的第二次长征。蚩尤把东“东移”文化发挥到了极至。神农炎帝尝百草中毒身亡,蚩尤起而代帝,与黄帝中原逐廘,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为壮烈的炎黄大战。蚩尤惨败在中冀被擒杀“身首异处(《路史?后记四?蚩尤传》)”。考古人员在渭水流域发现了炎黄大战疑似墓,其中史家遗址墓地43处土坑埋730人(部分遭破坏,估计原死者1000人以上),均分层堆放排列;姜寨二期有土坑墓189座,人骨2194具。蚩残部四处逃逸并不断抵抗。“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向南大力追击,对神农炎帝各主要部落进行清剿。与炎黄大战研究专家王先胜所考6400——6000年前的历史时间相对应,在古高庙地区的广西崇左左江区河岸的何村遗址、邕江边灰窑田遗址、邕宁县顶狮山遗址、隆安县丁当镇鲤鱼坡贝丘遗址等大量墓葬中发现灭绝性杀害肢解尸骨。顶狮山遗址墓葬140多座内,180多具尸体头部和或躺或侧的肢体上牢牢地压着二三十公斤重的石块。
       
          图四十四:顶狮山遗址肢解式墓葬发掘现场
  鲤鱼坡遗址的400多具古人男女遗骸,大部年龄17-50岁,三分之一被惨无人道肢解,其中包括幼童。笔者考证高庙人就是从广西柳江人开始一路北上的“螺文化”部族,这些遗址都是与高庙文化一样的贝丘遗址,有与高庙一样的蚌刀等出土。他们是留在广西没有北上的同族,而被黄帝部落所灭。
  为逃避黄帝部落追杀,连山神农炎帝部落的“中直机关”部族,带着《连山易》等神农炎帝文化,撤离了高庙和连山,辗转到了荔波等地。连山神农炎帝故居狮子洞下村子,现名岩寨脚,但过去叫苗寨脚可为映证。
  为了后代免遭祸手,他们“隐姓埋名”,用自创的常人不认识的水书等办法,对神农炎帝部落文化进行加密包装,相约对后代不再提起部落旧事。几千年过去,水族的后裔也真的“数典忘祖”,出现了前面提及的“水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人数少、却有古老的文字、历法和《连山易》等大量古老史料。但却不知先祖来自哪里和哪个文化”的奇怪现象。他们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顺着大河来到现居地、陆铎公或六老人造水书,被天皇派天将烧了放水书的房子、回家路上被人抢走。为免遭人谋害,故意用左手写,还将一些字写反、记在竹片、布片上带回等传说,也隐晦地透露了他们被黄帝部落追杀迁徙的悲壮和苦难的历史。也就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把“国书”误称“鬼书”、 “连山”误称为“泐睢”等极不正常的历史现象。

    六、前高庙文化追踪:稻作神农炎帝部落在连山的存在

  笔者《高庙》以大量证据论证高庙文化为伏羲女娲部落文化;其公元前4300-3300年的遗址上层则体现出了神农炎帝部落文化特征,但有证据显示它已经存在于高庙文化之前,即笔者定义的前高庙文化。二者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分化结果。
  前高庙文化也是高庙文化的前身或源头。湖南省文物所《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认为,“从主要生产工具的特征来看,该文化的技术传统远承自本区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潕水文化类群’,文化渊源大体明晰。”
  对于石器文化,上面结论无疑正确。但专家们漏掉了高庙文化一个最重要特征,那就是陶文化。怀化本区内较高庙更早的如5-10万年前新晃大桥溪遗址、有中方人祖山旧石器遗址(已发现未发掘),沅陵有2.5万年前盘古洞遗迹等,都没有陶器出土。因而高庙陶文化可能是“外来文化”,源头要到区外寻找。
  以时间为序,高庙7800年以前周边地域有陶遗址清单如下:
  
  公元前13000年左右   广西桂林庙岩洞穴遗址
  公元前12800年左右   湖南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
  公元前12000-7000年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洞穴遗址
  公元前10000-500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
  公元前7000-4500年   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洞穴遗址2-3期
  公元前7000—5800年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公元前6200-5800年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
  公元前5800-3300年   高庙遗址
  上列时间表一排,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情况,即它们在时空上从远到近,很有规律地依次组成了链接。在文化的时间上当然也就可以构成一种传承关系。其中依次是庙岩和甑皮岩遗址与高庙遗址距离最接近,时间最吻合,出土文物风格特征最相似。特别是甑皮岩陶片上的水波纹及象形“川”字纹也出现在高庙陶器上,从而确立了它作为高庙陶文化直接源头的地位。
  而笔者进一步追溯论证了庙前人甑皮岩人是由5万年前柳江人以白莲洞等文化为中继北上发展而来。其5万年的发展年代与《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记载惊人吻合。
以白莲洞为中继的柳江人北上发展并到达日本,也在1994年柳州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达成共识。
  以南亚蒙古人种、贝丘遗址等为共性,上列遗址文化者又都与柳江人构成了“血缘”部落关系,从而形成了笔者划分的“前高庙文化”和“前高庙文化群”。
  在前高庙文化群,有一个群体开始与“贝食”高庙文化分化,那就是以“稻食”为特征的玉蟾岩、吊桶环、贾湖等群体。分化最早出现于玉蟾岩,玉蟾岩人在保持“贝食”的同时,开始了“稻食”。到时间较晚的贾湖文化,已经没有了“贝食”,但很多方面仍然保持与高庙文化一致的特征。笔者考证,这个战国时期仍然是楚国最北地界的“南蛮”之地遗址,与高庙有鸟崇拜、八卦占卜和人种等“血缘”联系达17处之多。专家对墓葬中完整的17组颅骨测量,确认北亚和东北亚蒙古人种11组,并与同时代同地区(今河南境内)居民相似;南亚蒙古人种5 组,即与柳江人、甑皮岩、高庙人同属一种。笔者据此认为,属于南亚蒙古人种的前高庙文化群稻作一支抵达贾湖,带去了水稻、陶器和巫傩等文化。北方蒙古人大量南下,与人数较少的南亚蒙古人冲突,南亚蒙古人被迫退回高庙一带。

  于是,两地出现了两个奇特有现象:

  一是公元前70000—5800年的贾湖还种水稻,但现在只有了小麦玉米和只会种小麦玉米的“北方蒙古人”――原因:回撤的高庙人带走了水稻及其技术。
  二是河南舞阳县有两河一地与高庙地区对应为三同名:一是澧河,与沅江同汇入洞庭湖的澧水同名;二是舞水,与沅江支流舞水同名;三是舞阳,与镇远县舞阳同名――原因:种水稻的贾湖人回撤到澧阳平原、把相似的河命名为“澧水”造就了彭头山和城头山稻作文化;回撤到镇远的,就把驻地命名为舞阳,河水命名为舞水。至今镇远县舞阳镇苗、瑶、侗族声称先祖从河南舞阳迁来。这种地名迁徙文化现象比比皆是,如韩国汉水、台北故宫、武汉宝庆码头。这种地名迁徙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如韩国汉水、台北故宫、武汉宝庆码头。至今镇远县舞阳镇苗、瑶、侗族声称先祖从河南舞阳迁来。上古时沅澧因为水路相连而为当时著名的“国道”,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通要道。屈原曾在他的《湘夫人》就对这种情形进行了描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这种“沅有芷兮澧有蘭”的表述,就跟现在我们讲京广线和枝柳线一样,他把繁荣的沅澧水道描写为帝子和湘夫人出入的朝发夕至的热线航道。揣此当然可以推定贾湖人到达澧水后沿水道向沅江以及辰水的迁徙
    前高庙文化“贝稻”分化始现于玉蟾岩,但玉蟾岩却不是稻作文化的源头,因为在玉蟾岩之前还有一个距今3-4万年左右,还没有被学界发现和认可的稻作文化遗址:连山坛子颈遗址。
  距今4万年左右的连山乡联合村渠水右岸第二级台地坛子颈旧石器遗址,1986年文物普查所发现,考古部门没有对其进行规模性发掘,经表面初步勘探,有砍砸器、削刮器等出土。最近在遗址范围内的河里村民的打沙船打捞出了很多石器,其中有一件石臼,应该是坛子颈遗址稻加工工具,被村民当成无用的东西又丢进了河里。
  但是,连山仍然有作为稻作文化源地的确切证据,那就是高庙遗址上层出土。
  由前面所论M27的身份证明,高庙遗址上层遗存的对应的文化主体为神农炎帝部落。
  在7800年前的高庙下层文化中,在最具特色且数量巨大的是各种砍斫器和用作刮削工具的各类石片石器,以及大量扁平状亚腰形石网坠等生产工具中,已经有加工稻谷的石磨盘、磨棒、以及用于农耕的斧、锛、凿等磨制石器出现。
稻谷加工工具石磨盘磨棒就是高庙地区已经存在有水稻种植的实物证据。
  被载入世界船史的瑞典果特兰群岛古帆船,其实没有古帆船实物出土,考古界凭岛上雕刻中的古帆船图案认可了它的存在――依此不成文的“国际惯例”,凭其加工谷物的实物石磨棒,我们有充分权利认可高庙以稻作为特征的先民部落的存在。
  当然,石磨棒也可以用于野生稻的采集加工。可笔者从未在本区内见过野生稻。
  笔者拜会袁隆平的学生杂交水稻“亚父”李必湖。笔者问:“怀化地区在远古是否有野生稻”。其回答:“没有。野生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靠根系繁殖和生长。分布于两广海南等无霜冻地带。如果是在霜冻地带,它的根系冬天会冻死,不能再繁殖和生长。”问:怀化有稻遗存出土的遗址,它们的稻遗存是怎么来的?其回答:“只能是人工栽培稻,因为在霜冻区它只能靠种子繁殖,而种子必须依赖人类的保存来渡过霜冻期。”
  “亚父”的回答不是信口开河,袁隆平“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试验所用的那个著名的野生稻“野败”,就是在怀化苦寻不得情况下,与李必湖等人远赴海南所得。
  于是,笔者得到了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上世纪八十年代野稻普查,广西全境面积超过3600亩,广泛分布于北起桂林市雁山,南到合浦营盘42个县市。桂北与湘西南之隔五岭,是一个霜冻分界线,岭北是霜冻区,岭南为无霜区。根据广西气象专家论证,9-8万年前,桂林地区气温突变,升到年均 21~22℃。3.6-0.9万年前 ,继续上升到年均 22~23℃ ,比现今高出3~4℃。这么高的温度,桂北绝对有野生稻生存。从桂林经通道到常德是远古时代南方通向内地的最佳通道,高庙本区的水稻正是5万年前柳江人经 3万年前白莲洞文化向北发展时,把桂北的野生稻带到了高庙本区进行了栽培和驯化。
  在高庙上层遗存出土的生产工具中,与下层出土相比较,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下层所出现的大量的亚腰形网坠不见了,双肩斧、弧刃刀、圭形凿和薄体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则大量出现。这一变化说明高庙地区已经由渔猎时代进入了全面的农耕时代。也是作为早已存在于高庙地区的农耕部落的连山的神农炎帝部落的存在并入主高庙的证明。
  远在高庙以北的贾湖和彭头山是绝对没有野生稻的。它们出土的稻遗存就是种植稻,而这个种植稻就是与高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高庙人从高庙带去的。
  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大约在距今12800年玉蟾岩遗址文化之前,距今40000年前左右,有一支柳江人一路北上先期到达连山,并开始将广西的野生稻带到了连山进行栽培;距今20000年前左右,连山神农炎帝部落顺应了柳江人向北发展的趋势,也开始北向扩散,从而到达道县玉蟾岩、万年吊桶环。以及更北的舞阳贾湖,从而形成了覆盖整个华南和华中地区的稻作文化圈,当然也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神农炎帝大部落。

    七、仙人洞现场目击:神农炎帝部落早期神庙和祭坛

  位于老虎洞和狮子洞之间的仙人洞洞口,有两个出土物,那就是利用地下山体岩石人工打造的阳础和阴臼。有学者认为是神农炎帝制药的证据,也与另称“药王洞”吻合。但笔者以为,阳
   
  图四:神农炎帝部落神庙仙人洞   仙人洞天公(阳础)     仙人洞地母(阴臼)
  础阴臼外形一凸一凹,纵然阳础可作砧可斫茎,阴臼可当缽可捣未,但细看二者均有不同雕刻,阳础下外围有翻转“包皮”一圈,阴臼上内沿有大小 “阴唇”一对,阴臼一头还有裂口一道,如是制药,断可不必作如此雕刻,二者实际上就是男根女阴,象征天公地母。《三教搜神大全,后土皇地祗》说:“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焉。”后世据神农所传地母学说所撰《虫蝗经.五谷经. 地母经》,又有名《神农五谷经》,其中“伏羲能化天合地,阴阳一气八卦分。神农皇帝治五谷,轩辕皇帝治衣襟。饮食衣服从此起,留下后世照样行。三世诸佛从我出。菩萨不离母一身”的叙述,所绘地母娘娘圣像身披树叶手持太极插图,多以荆楚、吴楚等地区的稻禾农事为案例的预测内容,其“早禾”、“晚稻”、“水牯”、“ 快活”等特征性用语至今均为会同日常所用地方方言,证明其源出于连山神农。旧时黄历通书内都有春牛图和地母经。

    《地母经》是六十甲子的循环排列,一诗一卜,用作预测该年的农作物生产情况及流年凶灾。这是伏羲神农开创的易经八卦在华夏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是对华夏大地千万年宝贵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和学术研究价值。比如戊子年2008年,《地母经》就准确地预测到了吴楚境内“桑叶头尾贵,簇上盖雪霜”的大冰灾、“吴楚多灾瘴,燕齐民快活”的四川大地震和燕齐之地北京奥运会,己丑年2009年“金玉满街道,罗绮不成钱”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等很多状况:

戊子年2008年
《地母经》诗曰:
   太岁戊子年,疾横相侵夺。 
   吴楚多灾瘴,燕齐民快活。
   种植高下偏,鼠耗不成割。
   春夏多淹没,秋冬土龙渴。
   桑叶头尾贵,簇上盖雪霜
卜曰:
   岁中逢戊子,人饥灾横死。
   玉女土中成,无人收拾汝。
   若得见三冬,瘟疫却又起。

己丑年2009年
《地母经》诗曰:
  太岁己丑年,高低得成穗。     
 燕鲁遭兵杀,赵卫奸妖起。
 春夏豆麦丰,秋多苗谷媚。
 玉女田中卧,耕夫得稀微。
 桑叶自青青,谁能采得汝。
卜曰:
  岁名值破田,早晚得团圆。
 金玉满街道,罗绮不成钱。

庚寅年2010年
《地母经》诗曰:
  人物事风流,麻麦虽然秀;
  禾苗多损忧,燕宋遭淹没;
  梁呈灾祸侵,桑叶初生贱;
  后贵何处求,田蚕如金价,
  争夺好搔抽。
卜曰:
  虎年高下熟,水旱又当年;
  黄龙耕土出,青牛臥陇前;
  稼穑经霜早,田家哭泪涟;
  更看来春后,人民相逼煎。

    和整个易学和八卦理论一样,《地母经》和这样准确的预测,肯定不是神仙所创。肯定是要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首创、构建出一个框架,然后又有一杰出的人物来完善。天降如此大任于斯人,而如此斯人,我们还找出谁?黄帝乎、鬼谷乎,孔子乎,抑或笔者乎,都不能乎,非伏羲神农而莫乎了。而地母神庙,就是《地母经》的发源地,也是神农炎帝将伏羲易理八卦运用于农耕之始。阳础为天为阳,阴臼为地为阴,如太极图上的实心圆和空心圆,八卦的乾与坤,爻划中的“—” 阳,“--”阴,体现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易理,以及作者对易理的深刻悟解和娴熟的应用技巧,与神农改进伏羲八卦而演《连山易》吻合;凿阴臼于地,其整个洞外形也酷似人类源出的母亲之门,门口右边石壁上还有裸体女神的石刻,体现地母在地的神位观念;崇地母为神,也体现出以土地为依托进行稻作农耕的神农炎帝部落的文化特征,而后世的《地母经》并列的《虫蝗经.五谷经》就是这一特征的彰显;仙人洞坐北朝南,与高庙祭坛方向相同。洞前地面宽阔,也适合进行较为大型的祭祀活动,而至今也有香火绵延,实际上是神农炎帝的祭祀神庙。据杨明军田野考察,在比较偏僻的连山乡高涌村还保留有地母娘娘庙遗存,近年村民在遗址上新建一个小庙进行祭祀。连山一直存在的以农耕和易理预测为本质特征的地母神文化,就是仙人洞作为地母神庙的证据,而这一切又都构成了神农炎帝存在于连山的证据。

    八、不断涌现的文物支持:连山是神农炎帝部落故里

  连山乡建设村一组张建军兄弟等村民,在坛子颈遗址下的渠水河里用机船捞河沙时打捞上来了一批文物。经笔者采访考证,认为其是神农炎帝部落在连山的物证:
  1、        出土物总体上体现出石器时代特征
  出土物基本上是磨制石器,只有个别近代铜铁箭矢发现。因此总体上可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2、红彩石太阳神符:神农炎帝部落图腾
  石材本身就是一块不同凡响的彩色红石。经磨制雕琢而成的红彩石太阳神符,中间圆轮嵌套在外圈圆轮的滑槽中可以灵活转动,相当于现代的轴承,显示出高度的科技制作技术。捞出地点就在神农炎帝部落的坛子颈遗址范围内,而遗址也有磨制石器出土,它器型较大,为不便滚动的扁平状,在水中容易沉落固定,在上游河边无旧石器遗址发现,近旁虽有高坡嵊遗址,但属汉代遗址,其文化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认定为坛子颈遗址文物。
从地形上判读,在3-4万年前可能是连结在一起的河岸,人们还直接可以下到捞沙处的河边进行渔猎,古树丛中,就是神农炎帝部落的聚落,由于千万年洪水冲淹,逐渐才把靠遗址一边冲刷为陡峭的河岸。可能是某一次突然的超大洪水,将聚落全部淹没(这里是一个湾,水不是直接冲刷,所以是“淹没”),很多人在这次水灾中丧生,致太阳神符葬身水中。
    
  图七:坛子颈遗址河湾与打沙船      图八:张氏兄弟捞出的红彩石太阳神符
  从功能上分析,很难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挂钩,明显与宗教文化有关。太阳是神农炎帝部落的图腾,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太阳神符中间带红色的圆轮象征火红的太阳在天体中间运转,外圈圆轮表示被太阳映红的天体。3-4万年前是地地道道的宝物和神器,体现出作为从太阳较热的南方而来的前高庙文化群的太阳崇拜特征,为神农炎帝部落图腾物当属无疑。
  3、太阳石钺:神农炎帝部落早期权杖
  钺在历史上是为帝王之执。《史记·殷本纪第三》有“汤自把钺以伐昆吾”记载。
磨制雕琢而成的石钺,其上部雕琢的也是与太阳神符一样的主题――太阳,其构图也完全一致,应该是与太阳神符一起的太阳图腾家族的“系列产品”。
  出于同一地点的石钺也与太阳神符具有同样特征和环境条件:器型大,为不便滚动的扁平状,在水中容易沉落固定,且在  神农炎帝部落的坛子颈遗址范围,据此可以认定为坛子颈遗址文物。
  笔者惊异地发现,其一面太阳中间,相当于现代平面几何中圆心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圆点,其周围非常规则的圆,正是以这个圆点为圆心划出来的。而 3-4万年前,坛子颈人就懂得使用圆规和圆心作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文化。如此高科技的艺术品,当然不是日常用具,也暗含了“以此为天下规矩”的帝王意志,它应该是神农炎帝部落早期的或者说是第一代神农炎帝的权杖,它也可能就是6300年前高庙遗址M27随葬的玉钺的老祖宗,体现出了作为前高庙文化的神农炎帝部落文化与高庙遗址上层出土存在前后传承的血缘关系。而规的使用则体现了与高庙遗址下层以圆轨形运动为特征的轮制陶器等出土文化即伏羲部落文化存在的血缘关系,而后世汉代有伏羲女娲各执规矩帛画也加强了这一关系上的证据。
    4、陶刀、陶嘴
  陶刀为捞沙村民发现,陶嘴为热心考古的建设村小学生杨大根在沙堆里找到。
  与前面太阳神符理由一样,上游河岸无相应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旁高坡营汉代遗址有陶器出土。但理论上讲汉代铁器已非常普及,不可能再返祖使用陶刀。陶刀器型较大,在水中容易沉落固定;陶嘴有不规则通孔一直通到缺失的部分。嘴唇上有一道炼制时就制作出来的“唇沟”,似“壸口”,但没有与孔道形成流线连结,应为一种标记符号。嘴圈有类似于男根的凸出,可能是宗教或艺术用品。陶嘴其为夹砂陶,表面为黑色,中间有红褐色,表明其火候不均,应该是一种石器时代的原始制品;陶刀刃口、陶嘴断面还保留有较锋利部分,说明其并没有经过河水的长途冲运,而是就近没落,多种因素表明其为就近坛子颈遗址之物。
  如果笔者的论证无误,这两件陶遗存就要改写中国陶史:中国最早的陶遗址就是前所列前高庙文化群中13000年前庙岩遗址,而坛子颈人在3-4万年时就已经烧制出了陶器。当然,这也为坛子颈人就是“尚火”的神农炎帝部落提供了证据,也为高庙陶文化找到了一个源地。
      
    图十二:村民们捞出的陶刀        图十三:杨大根小学生找到的陶嘴 
  
  5、骨器料
  笔者2008年第二次实地考察时钻入仙人洞右侧小洞,意外发现两块不知名大型兽骨:弯角形长16cm,最宽处8cm;三角形高11cm 底宽10cm,最厚处2cm。兽骨外壳坚硬、中间为海绵状疏孔结构,弯角形一块颇具份量,尖头下面内侧是一个不可理解的关节窝。市文物外专家也无法辨认其种属。笔者以为它应该属于3-4万年左右时还存在于连山,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比如大象一类某种大型动物。由于所在的洞小,人迹罕至,且有岩洞中的钙质的渗入,兽骨已经半石化,就像中药里的“龙骨”一样。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万年。由于它暴露在空气中,比一般深埋在岩层或泥土中的化石过程要慢,可以推测其年代大约3万年左右。

  图十四:笔者仙人洞右侧小洞发现的大型兽骨 
  从形状上可以断定为人工的有意打制。断层显示为一种脆性断裂,但又没有留下击打痕迹,可能是在骨头已经存放多年韧  性已失情况下,用利石砍击所得,其两块均有自然的弯曲部位可供人手舒服握持,且三角形块尖头部有磨痕,二者都有尖角可以利用,可能是想利用其作刀具但又不太理想而丢弃。证明仙人洞3-4万年有一个可以猎捕大型动物的强悍部落存在,而这个部落应该就是神农炎帝部落。
  6、仙人洞洞口石壁上有裸体女性及字符刻画痕迹。
  7、老虎洞因坍塌,笔者又无专业工具,不能下洞。但听村民介绍说以前有人下去过,见到过石桌、石凳等石器,石壁上还有一幅石刻像,说是古时一个神人在那里施法不慎失误而成为一个魂印打到了壁上。
8、狮子洞顶有人工打凿的石灶孔;在狮子洞下莲塘边的村道台地土坎上有火候很低的原始陶片夹杂;热心村民反映,狮子洞下由高达二三十米为荆棘野草所盘的巨型社树从中,过去有宫殿神庙等建筑。但由于传为神邪之地,阴森恐怖无人敢进。并提供了一件在近旁1958年大跃进积肥遗址检到的破损玉盖。玉盖虽
        
  图十五:仙人洞口刻画痕     图十六:狮子洞顶的人工石灶     图十七:村民提供的玉器
  经市文物处专家初步鉴定为明代器件,但足证其地确系文化之地。在外围的莲塘边的村道台地土坎上有火候很低的原始陶片夹杂。笔者很想深入其中进行田野调查,但也畏惧虫蛇不敢贸然,仅在其近旁灌木丛中发现有大堆个体肥硕的田螺壳,其壳有些新鲜像是近人所倾。但笔者以为远古这里的人也与玉蟾岩人一样,仍然还保留“食螺”习俗。 
  9、神坡塘旧石器石犁遗存
  首个发现连山伏羲神农八卦文化的连山中学老师杨明君,上个月又在离坛子颈不远渠水河对岸的高涌村神坡塘稻田坎上的荒地,发现了大量的石器时代石器。神坡塘和附近的高坡头被当地村民传说有仙人酒桌酒杯的神地。杨老师没有相机,经踏看,发现刻于岩石上的众多“酒杯”,竟然是五行和28星宿等星象易理图纹。他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打制石犁头石料,石料硬度相当大,是一种本地没有的山石,本地山上只有青石。这就排除了为山上乱石的可能,其显然是从较远异地搬运至此进行加工。图中两块可能是因形态不尽完美而留存,这里可能是神农炎帝的一个石犁头生产基地。而神坡塘与神农炎帝部落以及所引《山海经》所记“神民之丘”有一个“神”字相连,表明其内在的“神”秘联系。
       
  图十八:神坡塘犁头石料    图十九:神坡塘有持握痕迹的石犁料石  图二十:句容出土良渚文化的石犁参考图
  此外,在会同县境内,已经发现有十二处各种时代的遗址,有岩头乡溪口村对江田,黄茅乡团村沙田、林城镇渡头江等多处石器遗址。其中渡头江遗址的大口尊、釜、圈足等陶器、施绳纹、白陶衣、贝丘遗址螺蚌壳特征,显示出与高庙文化的密切联系。足以证明神农炎帝部落的广泛分布与存在。

    九、《淮南子》九州之首神州是对以连山为中心的神农部落的确认

  《淮南子》卷四《墬形训》明明白白地说:“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而笔者前面所论等前后高庙文化群,正是广泛分布于“东南”的以“稻食”为特征的玉蟾岩、吊桶环、河姆渡“农土”部落,而《淮南子》九州之首的“神州”,就是以“农土”农耕为特征的“神农”之州。这就是对笔者所论广泛分布于“东南”的前高庙文化群中的神农部落的确认。神农是后世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神农和神农部落的称呼,当时并没有神农或神农部落的自称或他称,这也就是《淮南子》为什么没有点明其为神农之地,而只作“东南神州曰农土”定义的原因。
  我们前面已经论及,辰乃巫傩之乡,巫傩就是神的化身,伏羲是研制八卦、在建木天梯上与天神沟通的人神,故也有以“神”命名沅水的可能。辰,《说文解字》:“震也,三月易气动,雷电振,民农事时也。物皆生。”“言万物之振也”。“伸也,物皆由伸舒而出”,“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雷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此乃伏羲第四子句芒神之象征,故句芒也可以“辰人”或“神人”称之。日辰为晨,農(),耕人也。从晨,庶人明而动晦而休故从晨。辰水两岸一到辰时都可以见到有以稻作为主业的神农部落的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其也可以称为“辰人”、“神人” 、抑或“神农”,而神农神人所居之地,当然非神州而莫属也。高庙有神鬼之书“辰州符”,实际上也就是“神州符”。据此也可以把“辰州”理解为“神州”,中国的神州之称的源头或在于此。
  全文完。
  如有谬误,请予指正!
 
                2007年8月初稿毕于连山老家
                2009年3月终稿于怀化市委市政府大院
                  联系电话:15096222894

 

               
                2010年01月又经吉缘风水师编辑增添庚寅年2010年《六十年地母经占分野所属年岁丰歉歌》诗词与卜词:
                                郑州吉元堂预测网 
                                网址:http:// www.zzjyt.com
                                电话:0371-6329 6041
                                手机:15617680989
                                邮箱: jyt126@126.com
                                2010年 01月 05日

地母经      



------分隔线----------------------------
------分隔线----------------------------
本栏推荐
本栏热点
本栏最新